APP下载

网络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09-12-21李忠春宋佳音石日顺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李忠春 宋佳音 白 雪 石日顺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方面的总称。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总体说来,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网络为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空间,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网络文化也具有开放性,不便于对其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二是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和发布自己的文化成果,尤其是网民在网上具有虚拟的身份,不像现实中那样受到各种身份的限制和约束。三是网络文化内容的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网络文化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

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各高校的校园网站、论坛(BBS)、贴吧及社团组织的网站。这些作为高校网络用户信息的平台,既给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拓展了大学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大学校园文化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但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校训、校风等观念性要素,而且也包括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性要素;不但包括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各类规章制度等体制性要素,而且也包括见习实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实践性要素;不但包括精神文化要素,而且也包括物质外文化要素。

大学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和市场指向,大学普遍开始重视办学理念、远景目标规划、学校形象设计等自我发展的因素。在以大学为主体的办学方式中,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基石,本质上源于校园人对大学发展方式的选择。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虚拟牲,使高棱柱园文化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使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网上交流,成为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它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削弱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容易使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在多样化中陷入混乱。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诸如平等、民主、自信等良好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主流思想观念的退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弱化和理想信念的淡化。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使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受到严重消解。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力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高校德育教育再不可能封闭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内,它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必须注视国际环境的变化,是今后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为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渠道,但是,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西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网络信息共享和高速传递,从而提高了人类资源的利用率。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时效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在意识领域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幌子,肆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通过变相的理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求知欲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信息甄别和是非判断能力尚不成熟,极可能因“一键”之差,其思想被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二是大量垃圾信息的毒害。网络文化下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和政党在网上激烈交锋,下流、庸俗信息和反动、迷信言论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及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宣传。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诱惑的坚强毅力,很容易坠入“黄潮”难以自拔,不仅严重影响学业,且容易引发性犯罪等社会问题,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校园网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要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这个校园网络体系可以分为内网、外网两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网、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受学生欢迎且知识面广的老师,以真实身份或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法讨论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感情、学校制度等方面的困惑,进行一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创新网上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受众提供色彩斑斓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活泼可爱的视频,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因此,以网络为载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纲要的制定中,要研究制定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搭建现代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创建各类主题网站,如开设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论坛、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等网站。在校园网设立主题网站特别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跨学科研究。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划时代成果,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群众文化现象之一,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承载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当今,学术界对网络的热情、关注与研究与日俱增,或从网络技术、网络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或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网络的意义和网络带来的各种问题。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纯技术、纯经济学和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学会或协会,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大网络文化监管力度,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要加大对校内各种网站的检查监督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协调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规范准入与审批制度。宣传部负责内容审批、网络中心负责技术准入、主管单位负责日常监管。校内各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封堵删除网上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对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网上信息的人,各单位要及时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做好劝诫、疏导、教育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利用好、管理好、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具体来说,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合格、技术过硬、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队伍投身网络文化事业;二是要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校园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应当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信息集中优势和服务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1)开展思想类活动。比如成立网上邓小平理论或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也可开展网上辩论大赛。

(2)开展创造类活动。如开展网上创业大赛或网页设计大赛,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3)开展服务类活动。如开通网上心理咨询,为大学生解答择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在网上开展就业指导等工作。

(4)开展传统文化类活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位。

总之,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重视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为“东北电力大学软科学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谁远谁近?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