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南京!南京!》

2009-12-21王佳略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南京城商业片主创人员

王佳略

摘要:2009年4月22 El。陆川的新片《南京!南京!》上映,当天拿下900万元票房,10天票房过亿元,到5月22日,票房超过1.54L元。敏感的题材、长达4年的准备和拍摄时间、新锐导演陆川,再加上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使得这部片子从上映开始就得到了观众、媒体、影评人士的关注,至今热议不断。本文意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此片进行一次不同于一般影评的解读,为深刻理解这部颇具新意的影片提供另外一种阐释途径。

关键词:传播学角度影片分析商业宣传主创人员受众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这部影片时,《南京!南京!》不仅仅是影片本身,还至少包括由影片、主创人员、宣传组成的内核和受众、发行、播映的外延(如下图)。作为文本的影片,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中产生的意义都内含于《南京!南京!》中,尤以受众阐释影片时生成意义最为核心,因为影片的目的、传播的效果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

“仿真”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符号——影片分析

在坦克的炮击声中,飞机的呼啸声中,日军攻入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城,整个城市荒凉、萧瑟,四处残垣断壁。12月的南京城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为了营造一个逼真的旧南京城,陆川带着剧组从天津拍到长春,甚至花费巨资制造了一个南京城,可谓煞费苦心。而这样的南京城,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整个影片意义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仿真的旧南京城。南京,是一个城市,简言之,是一个物,但是这个物在1937年12月被日军踏入之后,开始承载着太多人的苦难和死亡。被屠杀的南京城中的人,和南京有着无比紧密的关系,南京也因他们而背负太多太多的东西,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忍去追忆那段影像。

这样的一个城市,在影片中自然具有基石般的作用,如何还原那座城市,成了影片能否完美表达原本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陆川花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去布置这个城市——当然是仿真的(空间和时间上都不等于现在的南京,电不等于那时的南京)。

但是即便是陆川、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片中的南京也只是一个仿真的幻象、一个被还原(至于被还原了多少谁也不清楚)的符号,也只是一个浮在导演想象里的空中阁楼。

在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影像符号。《南京!南京!》整个影片有很多符号,在此只选择部分有代表性或特殊意义的符号来分析。

1标题中的“!”。在电影名中出现“!”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样的符号必然有其特别的含义。当破败的南京城的画面中,出现黑色毛笔书写的“南京!南京!”时,人们不由心里一震。那两个感叹号加重了画面的厚重感和沉重感。而据陆川所言,“南京!南京!”是日本当年进攻南京的代号。如果影片的受众原本就知道这一点,那么观影时产生的沉重的感觉会更明显。

2黑白的色调。整个影片都是黑白的,无疑使受众观影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陆川决定采用黑白两色来拍摄整部影片,希望给受众一种历史感。黑白色在影片中,至少体现了这样几种意义:(1)最贴近历史的颜色,在对过去的描绘时,黑白是最好的选择,其他的色彩会显得杂乱和花哨;(2)对生与死的冲淡,也许如血液般鲜红更能展示那种生命被摧残的冲击,但是黑白却能更为大气地表现一种生命的厚重感,不管是还活着的还是已消逝的,让我们能摆脱视觉的扰乱而进人深刻的思索中;(3)压抑、苦难、尊重,黑白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也正好体现了那时南京城中各种各样的苦难,表达了对已逝人们的尊重。

3哭与笑。《南京!南京!》整个片子中的哭与笑并不多见,但这两种非言语符号却是理解影片很好的桥梁。虽然片子中大量的表情都是一脸严肃,但为数不多的哭笑还是传递了一定的意义。结尾小豆子的笑——酣畅淋漓的大笑,却显得十分苦楚,痛苦的大笑,也许是一种希望的表达。

4漂浮的符号。陆川和剧组制造了一个仿真的南京城,但是这样的空中楼阁却没有很好地让各种符号镶嵌其中,这样,各具意义的符号显得有些凌乱,没有和破损的南京城一起阐释确切的影片含义。

商业电影式的宣传,成功却削弱了影片的意义

《南京!南京!》相比于《可可西里》,具备浓厚的商业片气息,庞大的演员阵容,高达8000万元的成本。它的宣传采用的是商业片的模式,耗资千万元。首映之前,选择了15个城市进行宣传,而中影以往大片的宣传城市也不过就5个。制作了好几部宣传片和海报,连中影总裁韩三平也呼吁广大媒体支持《南京!南京!》。针对影片的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制作了精美的专题。比如新浪网的专题从2008年3月就开始了,至今都一年多了。

正因为这样庞大的宣传造势,《南京!南京!》上映之前就获得了大量的人气。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浓厚的商业气息,削弱了影片本身的意义。

大量的商业宣传造势,使爱众容易以商业片的解读方式来解读《南京!南京!》。商业片是以盈利为最主要目的,为迎合大众口味,影片中含有大量的特技、情色或其他吸引人眼球的要素。很明显,《南京!南京!》所涉及的题材注定了它不能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剧组也不希望给影片戴上商业片低俗媚俗的帽子。因此,虽然大规模的宣传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片子,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来观看这部片子,但是如果在观影之前就使得受众默认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话,无疑会对受众解读影片产生误导,也不利于生成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宣传片、海报、评论,给爱众预置了部分视角和意义,反而不利于受众更好地解读影片。宣传片海报往往只能展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受众如果通过这些产生部分成见,在观影时,解读就可能出现被误导的情况。而大量的评论更是会对受众自身的解读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引导。

主创人员

影片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创人员密不可分,这里的主创人员至少包括导演、剧本、主演、摄影。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些人在诠释影片、表达意义。如果说影片就是一个舞台,那么导演就是舞台旁的指挥,主演则是舞台上听着导演指挥和凭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对角色进行演绎的扮演者,而摄影则是在最隐蔽和最明显的地方观看并最终展示整个大舞台。所以主创人员中每一类的发挥都影响着影片的好坏。

陆川:好的导演,但不是好的剧本。陆川选择了一个特殊的主题,并很好地控制了影片走向——坚持对人性的刻画、避免盲目地追求特技,这一点上,陆川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但在剧本上,让人难以忍受凌乱的线索,整个影片就像一幕幕画面组合在一起,受众难以理清里面的联系。单独的丽面过于强势的表达意义,而缺失明显的主线,这样的叙事使受众观影时感受到影片在不断切换、线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曹郁:镜头的把握出神入化。《可可西

里》让很多人认识了陆川,但忽视了曹郁——那个操作着摄像机、舞动着画面的人。在《南京!南京!》里,曹郁延续自己在《可可西里》中对画面和意义的感悟能力,对镜头和画面的把握还是那么出色,受众被这部片子震撼有一半是因为曹郁展示出了极具震撼力的画面。

中泉英雄:最出彩的角色角川的扮演者。加果一定要在影片中找出一条主线索的话,日本兵角川正雄算是其中之一。角川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人物,从目睹自己的军队打下南京城、参与剿灭抵抗的国民党守军残余,到最后放走小豆子等二人,自己自杀,角川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挣扎、纠结、伤痛,也许自杀是最好的选择,死比活着容易。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人物塑造来说,角川都是最出彩的。中泉英雄对角色的演绎是成功的。

其他的主演人员,刘烨、范伟、高圆圆等都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可能因为剧本的原因,人物的塑造天生地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

不同的《南京!南京!》来自不同的受众

《南京!南京!》到底怎么样?从看过的受众那里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喜欢的受众毫不吝惜赞美的语言,而不喜欢的受众却对此片大肆贬低甚至质疑陆川的能力、人格。来自影讯网的投票结果如下:42%的观众认为“非常好看,推荐”,47%的观众认为“垃圾片,浪费银子”,而在天涯社区,也因此片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南京!南京!》在不同的受众眼中是完全不同的影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对受众的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理解这是为什么。简单地从两个方面人手分析,即受众的差异和受众解读的差异。

不同的受众。对受众的分类,传播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最为简单的还是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型受众。这类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自觉性,而且对媒介传播的内容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一套系统,不会轻易受媒介影响。这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主要还是来自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果《南京!南京!》的价值意义和他们已有的价值意义系统不符,他们断不会改变自己去认同影片,反之亦然。二是被动型受众。和主动型受众不同,这类受众易于受到媒介传播的影响,而自身没有一套较为稳固的价值判断体系。所以他们对《南京!南京!》主要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比较认同其价值和意义。

除了这种划分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受众分为如下几类:1影视专业人士;2电影爱好者;3对题材感兴趣而对电影不感兴趣的受众:4潜在受众。这几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肯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角度、理解的路径和自身积累的知识都不一样,在他们的眼中,《南京!南京!》肯定是不一样的。

受众的成见——自有符号系统对解读《南京!南京!》的影响。夸张一点地说,《南京!南京!》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而整个影片也有其一套符号系统,受众想要完全理解这部影片,必然要具备《南京!南京!》的那套符号系统。两者的符号系统越接近,受众的解读就越接近原创的本意。而受众的成见(自有符号系统),则是如何解读的关键。主要的成见有以下三点:1对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还原有极高的要求;2对日本有敌视倾向:3对日本有复仇倾向。具备以上3点成见中的一点或几点的受众对此片都不看好,因为第一点成见是几乎所有导演都无法消解的,历史的真实是不能还原的,第二、三点成见会极大地影响受众对角川这一角色的解读,势必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解读。

解读的各种倾向——不同意义的生成。陆川想拍一部不同于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这样的不同意味着他要去符号化,即去掉人们已经接受和保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符号。但是去符号不成功的话,受众就会生成其他的意义。

而且由于受众自身的符号系统和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对每一个画面、场景和整部影片,受众在解读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发行、播映

总之,这两个方面包括对盗版的杜绝措施都做得很不错。由于这两方面对《南京!南京!》的解读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此不做详述。

总评

一部出色的片子,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很努力,值得褒扬。但创作的主观色彩过于浓厚,加上颇具个性的独特视角,给历史的真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艺术对历史的加工在很多时候都不会造成亵渎,但触碰到诸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间惨剧时,再好的艺术美感,再精辟的艺术表达,都是不当的。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南京!南京!》是不是也很野蛮呢?

猜你喜欢

南京城商业片主创人员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南京城市中心区生态需水量探析
好新闻在于发现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南京城与秦淮河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从南京城墙砖的铭记谈起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