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德延续
2009-12-20
一位名叫“波波夫”的网友日前公布了一天的消费:车费来回4元,早餐5元,中、晚饭在单位食堂吃,共花销6元,一天15元,一周共75元,再用20元买水果吃,兑现“百元周”。
“百元周”是生活在中国都市中的白领面对企业效益降低和无法指望的“高额奖”,寻求更适合应对特殊时期的生活方式:在一周时段内,全部的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网友给这种行为命名为“新节约主义”。
毕竟,我们再也不用为了几毛钱跟商贩争得面红耳赤,因为如今我们有了更有效的节约方法,比如团购等。孤军作战,任你砍价功夫再高,最终往往还是得不到多大的优惠,但如果加入到团购大军,结果往往令你惊喜。原来节约也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其实,不管是在目前经济环境下,还是在经济状况理想的时代;无论是普通白领,还是富裕阶层,厉行节约都是一项普遍的美德。
尽管在1936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即节约对一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来讲,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会因消费不振引发萧条及衰退。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任何理念、政策的推出都与当时的具体环境密不可分。
即使倡导“新节约主义”,与时下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并不矛盾。其一,不能把扩大内需与政府消费画等号,一个国家的基本内需是国民消费,而不是政府消费。其二,不能把追求奢华与正常消费画等号,勤俭节约,只是把钱用在刀刃上,“该出手时才出手”。其三,不能把扩大内需同‘上演投资”画等号。扩大投资承担着刺激经济、保经济增长的重任。但投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在投入之前它是需求,而到投入之后它就成了供给。投资既可能成为经济大起的动力,更可能导致大落的“冷源”。温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的是“有效需求”和“消费需求”。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凡善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无不以俭为兴盛之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