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初探

2009-12-18唐代俊

音乐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价值

唐代俊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在声乐教育中和其它专业院校以及普通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育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明确办学定位,创设声乐特色教育,树立民族品牌,是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106-03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专业,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民族民间歌唱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更多地被广大民众所认识和接受,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育正逐步往本土特色的方向发展,这使一些濒临流失的民族民间歌唱形式得以传承,同时这些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育也正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设立音乐专业后,声乐教育一开始就沿用其它专业院校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育的模式,以美声声乐教育、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通俗声乐教育的教学体系为主,教学中紧密地结合声乐的发声、呼吸、共鸣与演唱等等进行。

很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立足民族地域,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声乐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声乐的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美声声乐教育、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通俗声乐教育中缺乏高层次的声乐师资。高校扩招后,对声乐教师的需求量很大,而民族地区高校多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加之激励机制不完善,很难引进这三种声乐教育的优秀教师,致使这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有限,有限的教师资源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人均教学工作量大,很多声乐教师在担任专业课程的同时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或其他非专业的音乐公共课以及辅导工作,教师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备课、排练和辅导上,这使得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和提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美声声乐教育、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通俗声乐教育的声乐教学体系中与其它专业院校以及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育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地不断深入,已经出现了良好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育也存在着可喜的发展势头,当前正是发展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的大好时机。

首先,许多民族地区高校开始变压力为动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中,大多数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自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随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大。

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开始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树立民族品牌意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民族人才培养任务,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办学传统,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育明显地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多样化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逐步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持续发展之路,并以此来提升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地位,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水平,强化民族品牌意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互动中融合而成,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声乐教育应以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底蕴为生存的根基,保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族观念,创建自身的声乐特色教育体系,在民族民间歌唱的领域上集中力量,力争大的突破,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本土特色的康庄大道。

(一)民族民间歌唱方法

自2003年初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我国政府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常重视。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西部民歌大赛”以后,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歌唱表演形式一瞬间在人们脑海里便形成了一种概念——原生态歌唱方法。“原生态”一词,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生态是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之所以冠以“原生态”一词,是因为这种唱法没有经过任何艺术修饰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歌唱风格,人们从感官上认定它清丽而不染尘土。我国56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及歌唱方法,很多民歌歌唱方法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仍然保留着其特有的用嗓技巧和富有个性的特点,往往这些民歌和表演方式要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笔者认为,如果只从感官上认为它具有清丽而不染尘土的美,忽略了它本来的价值,去借用自然科学领域的“原生态”一词似乎有些偏差,而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更为贴切。

(二)声乐特色教育体系的试行

为保护和抢救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这一口头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经对广西、甘肃、青海西部三省区多个少数民族民歌进行了考察,采录了几百首少数民族民歌,并整理成册以供当地学校学生传唱。2003年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民歌,之后,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相继在原有声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试行本土声乐特色教育,为创办声乐特色教育体系,这些高校采取了相关有效而可行的有力措施。

在招生工作方面,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录取“本土特色” 而又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农村,一般都具备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录取这类学生后,为其定位,着重对其施以民族民间歌唱的特色教学方法。

在师资方面,邀请当地熟悉地方民歌分布和歌唱技巧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优秀歌者作为指导老师,为其在学生中选配传人。另外,院校还委派本院校原有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师到乡村对本民族的民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寻找一条适合于其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为提高声乐特色教育服务。

在实践方面,给“本土特色”的学生多一些机会,因为所培养的这些学生将来必定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音乐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很多民族地域的村寨,人们接受外界的信息和教育的机会不多,在民俗节气里,安排学生或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或走乡串寨,把国家的方针政策、知识和信息,以优美上口的曲调、浅显易懂的歌词,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乡民们传播,同时活跃民众的文娱生活。

在学科研究方面,围绕创办声乐特色教育的宗旨,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实力,扎扎实实地创建学科特色研究。加强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教材,使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普及,增进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民族地区高校创建声乐特色教育体系的有利因素

在师资引进方面,笔者曾经多次走访民族地区一些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歌唱的优秀艺人,他们对从教基本上持一致的态度——不愿意离开家乡,而愿意在本地从教,其原因是对本身职业的热爱,如果离开了赋予自己职业的环境和生长基础,犹如树木花草失去了水分也失去了适合种植自己的土地,那样他们将会找不到方向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在招收声乐特色学生方面,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以本土民族居多,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耳濡目染,并对之有很深厚的感情,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本着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只有在本地才能找到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

在环境资源方面,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由于社会的历史环境因素,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留有较好的完整性,如: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内蒙、贵州、云南、广西等等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特有的嗓音和富有个性特点的民歌形式,具有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基础。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节气和民族活动非常之多,在这里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有充分的采风和实践机会。

(四)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特色声乐的影响

以广西为例。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它包含了壮、汉、苗、瑶、侗、仫佬、毛难、回、京、水、仡佬等12个民族,民族资源丰富。民族元素是广西的一大财富,广西河池金城女子合唱团曾以瑶族民歌《羊角追》、仫佬族民歌《仫佬姑娘去走坡》、毛难族民歌《柳郎咧》唱响了2006年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了金奖,2008年她们又以环江杨梅坳盘瑶山歌改编的《嘟差夹》、南丹中堡苗族民歌改编的《星星等月亮》、南丹白裤瑶细话歌改编的《瑶家月夜》等歌曲在赴奥地利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了金奖。

在倡导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中国民族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指导下,广西的一些高校先后试行声乐特色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等。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2008年以瑶族民歌《蝴蝶歌》、仫佬族民歌《葡萄歌》、毛难族民歌《花竹帽,柳朗咧》获得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女声组金奖,女声独唱壮族情歌《美女下山刺梨花》在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独唱第三名,并被以特色声乐形式选送赴南京参加全国的比赛。

三、声乐特色教育的价值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族地区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历史背景,同时也赋予了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历史责任。本土特色民歌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传承方式、审美观和哲学基础,民族地区高校从音乐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民族学等方面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发展,努力探索研究本土特色民歌,使声乐特色教育系统地进入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民歌产生于宗教和劳动之中,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原始文化的记载,它不仅旋律、歌词优美动听,怡情养性,往往还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写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实施这些文化精华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几个方面。

(一)文化价值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世界各个族群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互相依存、互相竞争、互相协同、互补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信口唱出的山歌,能完美地运用诗歌创作所运用的“赋”、“比”、“兴”方式,同时还运用了比拟、夸张、借代、排比、比喻、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其民歌的艺术性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方式诉说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本土声乐特色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历史价值

民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植根于民众之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历史性。实施声乐特色教育,可以从民间口传的无形的活态文化中,去认识一个民族、和它的历史,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

(三)科学价值

歌唱教学中遇到多种语言教学的困难,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语言中的“韵”则很丰富,这在记录这些民歌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众所周知,民歌在传承中需要持续发展并且保持着特色,很多少数民族民歌在其发展中,也许是因为记写的原因,又或是需要讲究“韵”的走向,或是歌腔的种类等等一些原因,所以它们都有一定的变迁,如仫佬族民歌就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仫佬歌一般不用本民族语言歌唱,采用土语“土拐话”作为歌唱语言,但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已经有一些采用其它语言进行歌唱的例子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目前还处在初行和摸索阶段,存在着很多困难,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有待音乐教育工作者担负起责任,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改进,进一步完善本土特色声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应以本土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敢于和善于创新,创造一切条件把本土民族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挖掘出来,掌握其独特的韵味,运用科学的发声,找出共性,积累并发展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使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在特色这一方向上得以持续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 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 杨胜才.中国民族院校特色研究(中国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文库之二十二)[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李雪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