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教方法琐谈

2009-12-17丁慈矿

江苏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仄仄押韵平仄

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读诗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读诗的方法,即是教诗的方法。

——题记

一、寻找时空的坐标

多年以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名为《涛声依旧》,歌词的最后一句很有意思,“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登上谁的客船?我们能否与古人在历史之中相遇呢?

我常常想,当我们涉足古人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不再孤单,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

为此,我在教室里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阴山下的《敕勒歌》,再教汉乐府民歌《江南》,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是描写人间天堂的诗,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

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形成了一个诗歌教学专题“唐诗与长江”,孩子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们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后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有人对他跷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地理坐标,还原现场感,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旅游时的门票都收集起来。贴在一本册子里,然后在下面注明日期,把这本册子定名为《我的游踪》。我还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因此没有名句流传,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这个地方杜甫去过,他写下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

二、体验押韵之趣

合辙押韵是汉语诗歌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讲究押韵。不仅仅是诗歌押韵,儿歌、童谣、绕口令、弹词、京剧念白……几乎都押韵,我们正是在汉语的声韵里长大,你听“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多么好听啊!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小学的诗歌教学中把押韵的知识教给孩子,但不是机械地去教,而是在押韵接龙的游戏中体验“韵”之趣味。这是我在无意中得到的启发:那天,我走进教室,看到地面上有一张麦当劳的包装纸,我把它捡了起来,问道“这是谁丢的?”“是张佳豪!”,一个女生答道。“张佳豪,麦当劳,有意思!”我说。张佳豪站了起来,想声辩什么,我示意他坐下,对大家说“张佳豪扔麦当劳,这句话好玩吗?”大家伙都笑了,“哈哈,好玩,两个词里都有一个‘ao!”“对呀,这是我们汉语里特有的现象,叫‘押韵,谁能再说两个带有‘ao的词?”“睡不着”“吃面包”“有只猫”“到处跑”……

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欲罢不能。我看了看“到处跑”的胡兆天,笑着说:“好,接下来说‘an,胡兆天。”“胡兆天,小神仙”一个男孩说。“胡兆天,别心酸”……

又是一阵笑声,我说:“好玩吧?这就是汉语中的押韵!每个词或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古诗也是押韵的,有了韵,声音才和谐悦耳,句子才朗朗上口,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哎!这里的第三句为什么不押韵呢?”一个女孩问。

“这是为了避免单调重复。我如果把它改成‘夜来风雨浇,你再读读。呵呵,这就不好听了!一般来说,绝句的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押韵的。要学做诗,必须懂得押韵。写文章的时候。若能穿插一些押韵的句子。会使文章充满韵味,但是不能通篇都押韵,那就成了顺口溜。你们回去后把咱们学过的古诗的韵都标出来。不清楚的地方来问我。”

当然,旧体诗押韵的问题很复杂,古今韵也有很大变化,张伯驹在《素月楼联语》中曾记述了一个故事,清代的高心夔两次科考都因押“十三元”韵出了问题,从而两次以“四等”的成绩而落榜,以致有人讥讽他为:“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这些复杂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叫孩子们了解了。

三、姓名里的平仄

当代少年诗人程羽黑有一名句“世情是是非非是,行路平平仄仄平”,真是神来之笔!“平平仄仄”是近体诗歌的最大特征,也是汉语的鲜明特色,但是古今字音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该怎样跟孩子讲这一问题?我陷入了困境。恰巧此时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

“咱们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四声。第一声叫阴平,如‘妈,第二声叫阳平,如‘麻,第三声叫上声,如‘马,第四声叫去声,如‘骂。第一、二声的字被称为‘平声字,第三、四声的字被称为‘仄声字,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平平仄,有谁是‘平平仄的?”

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看来“平平仄”还不少啊!接着问“仄仄平”有没有?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励页奇和葛胜陶走到了我跟前,我们相视而笑。一个来自日本的孩子也走了过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平平仄仄?”“你叫滨田林奈,不是‘平平仄仄,是‘平平平仄。”孩子们都笑了。

我告诉他们平仄相间读起来才好听,并且名字也能凑成诗句,我用四个孩子的名字凑了一句:“邱深——全白露,陆远——张一遥。”诗虽不通,但孩子们对平仄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统计了自己全家人的姓名平仄,评选出了最好听的名字。甚至有同学向父母抱怨,把他的名字取得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仄仄仄”太难听了,希望改个名字。

由姓名的平仄生发出去,孩子们觉得汉语的平仄一点都不枯燥。在此基础上,给孩子们讲一点近体诗的平仄知识,孩子们很快地接受了。

四、贯通古今诗心

大学者金克木先生认为新诗和旧诗是可以互译的,诗的美感是相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唐诗名译》,收录了由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外国文学翻译家和当代诗人、作家翻译的古诗名篇,可谓篇篇精彩,尤其是“七叶派”诗人绿原先生的翻译,真令人拍案叫绝: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绿原译:

酒,酒,葡萄酒!

杯。杯。夜光杯!

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

饮呀,饮个醉一

管它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

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睡沙场,谁解个中味?

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

我在教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很喜欢绿原先生的译文,尤其是“酒,酒,葡萄酒!杯,杯,夜光杯!”这两句,下课了,很多孩子还在兴奋地朗读。欲罢不能。我说:“这是诗,你也能写诗,你读懂了古人的诗,用自己话写出来也能成为诗。”

金克木先生曾翻译《枫桥夜泊》的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下去,乌鸦叫起来,

漫天撒开了无数片飞霜。

江边有枫叶,渔船有灯光。

陪我睡眠的却只有忧伤。

译得凄美,可惜后面两句先生没有译下去,我便让孩子们尝试着翻译,先让他们读了金克木先生的译文,很多同学都发现这几句押“ang”的韵,反复品味之后,孩子们写出了后面两句的译文。

孩子们的译文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我选了几位较好的,授予了他们“小诗人”的称号。由此我想到教学生作诗(现代诗),是否能从翻译人手呢?但翻译绝不能是教参上那死抠字眼的方法,如此一译,索然无味。“诗无达诂”,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大致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和古人对话,与诗人牵手。

结语:

关于诗歌教学,恩师商友敬先生临终前曾写过一篇长文《语言·情感·想象——说中小学的诗歌教育》,先生说:“今日的中小学诗歌教育,应该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发展。一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二是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三是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才是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诗教。”

先生一生历经磨难,在特殊的年代,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先生不止一次告诉我。在狱中是诗歌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他反复重温少年时代背诵的古典诗词,度过那精神困乏的岁月。他说“我虽不是诗人,但是在任何逆境中都会有一个诗的艺术的想象的世界在安慰我支撑我鼓励我。这不是我独享的天地,而应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分享的天地。我不信宗教,但诗的艺术的世界是我的栖身之所,生生死死,永结诗缘。”

如今先生已长眠于地下。我们正沿着先生指引的道路向前走,与诗结缘,生生世世。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仄仄押韵平仄
学诗4
偶感
学诗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春天的马蹄声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逾”与“愈”不同
Watch Out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