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结果”对“过程”的傲慢

2009-12-17侍作兵

江苏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生命过程老师

侍作兵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是那些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还懂得“曼慢走,欣赏啊”的人们,因为唯有如此,才蕴含着生命的真正意义。

——题记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奔跑过程,不要奢望一步到位。“过程”让我们能真正体验到我们的心灵真正处于我们自己精神家园里的快乐,但在超功利与浮躁的背景下,火热的“过程”被冷淡,而冷冰冰的“结果”却成为人们追逐的唯一。过程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些无疑是从方法论视角误导人们:好像“结果”可以不通过任何路径就可拥有。

对“结果”的理想追求。加之应试的思想将“结果”放大到无比崇高的地位,使“结果”在炫目的光环里尽享辉煌。以致许多人经常讲“我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和女朋友约会。因为来得太早,而他又不喜欢等待的过程,所以长吁短叹,突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天使。天使送给他一样东西。只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跨过所有等待的时间,省去所有的过程。

年轻人觉得太好了。他马上按一下按钮,女朋友立即出现在他眼前。要是现在马上结婚就好了。于是,他又按了一下按钮,出现在他面前的是隆重的婚礼现场,他和女朋友走上红地毯。要是现在就能有孩子。多好啊!于是,他的想法又实现了。

他心中的愿望在省略了过程的情况下不断地超前实现。一时间,妻子、孩子、房子、事业都有了,可是,等他看看自己时,已经风烛残年,因为他一直追求结果,所以很多东西都丢失了丰富的过程就已经过去了,这时他才明白生命中的过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命运关注结果,同样也注重过程。

语文教学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它需要我们等待与忍耐,在等待与忍耐中释放精彩,然而我们对应试的错误认识,使我们许多人的语文教学走上歧路。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大家颇为熟悉的课文,我曾在常态下听过几位老师上这一课。大部分老师是在课的结尾以“告诉”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大家要珍惜,等等。老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陈述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正是这些无休止的“告诉”与“正确”,剥夺了学生思考、体验、质疑的权利。也是这些直白的“告诉”,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设置”思维“限制”,正是在“结果”重于“过程”的认识论前提下。确立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告诉”与“灌输”为主,致使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知道那几句结论,而对“幸福”的理解并没有直抵他们的心灵。

一、在教学的慢活中看风景,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教学是一种“慢活”,不能因为“过程”的“漫长”而把它省略掉,也不能因为“结果”对我们有用而忽略“过程”,那是一种短视行为。对“结果”与“过程”关系轻重的不同看法,也决定着教学处理的根本走向,它将会影响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看法,“由世界观到方法论是客观世界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主体运动形式和主体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化过程”,这是一个特定的、必然的阶段,是高度抽象的,是在哲学水准上进行的。

虽然方法论源于世界观,指引着具体方法的根本方向,决定具体方法的选择,然而这一运动形式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学生在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这一看法就应该受到思维逆向的质疑,这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身心影响的地位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相当积极的能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具体方法会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这些认识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处世方式,以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形成。

席勒在《遗失的部分》一书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圆的一部分圆弧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就四处寻找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是一个不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它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明媚。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圆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与自己匹配得天衣无缝。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了。它开始飞快地滚动,快得连花都看不清楚。更不用说与蚯蚓对话了。它发现快速滚动的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将千辛万苦找曰的那一部分丢在路旁,然后慢慢地滚动着行走,寻找失落的世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我们都不愿把时间用在对学生生命质量提升有所帮助的问题上,而是热衷于对“异端”与“另类”打棍子、扣帽子,要不就是对学生的“心灵真实”熟视无睹。

而孙建锋老师在一次执教《白鹭》一课时,却表现出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对非主体问题处理的淡定,对有可能招致非议的轻视,他的这种轻视正是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当连续三个“另类”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放言要吃白鹭,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受阻。因为这三个学生的价值标准与预设中所谓的主流标准相悖。这就是教学的真实,生活的真实,这些真实的“发生”不会因为要恪守道德规范而不存在。教育就是改变!就是要通过“问题”与“另类”的显露。让“教育”对人的成长真正起作用。这是“过程”的魅力。如果一开始处于话语霸权地位的孙老师就推出“标准答案”扼杀第一位“另类”学生的想法,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另类”过程,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道德拷问,那么在消除“杂音”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学生对话就会消匿,甚至夭折。

当人们长期没有了学习过程的乐趣与思辨。思维水平将会下降,智力潜能会逐渐枯竭,泰兴市襟江小学的杨金林老师说得好,这样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体验、深化、个化、细化所学内容,无暇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活性知识,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灵活度。过度注重标准答案,没有过程理解的生吞活剥使学习遗忘的速度快、效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导致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丧失。

这种过分关注“结果”,对“标准”的过分依赖,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尽快接受书本和老师的结论,尽早达成权威设定的课业目标”的习惯。人们就逐渐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把自己禁锢在急功近利的圈圈里。

人们在急切地、一心一意地奔向“标准答案”的进程中,无暇顾及与享受沿途过程中思维与体验带来的快乐。

二、追求“结果”与“过程”的和谐是对生命发育的尊重

方法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它就应是“中庸”的,其内部也是和谐的,在侧重内部要素中一个方面的同时,不可偏废其他方面。追求“结果”与“过程”的和谐也是教学本身的辩证要求。

“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只重目标结果,无视“过程”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行为。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促

进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当然关注“过程”的同时,重视“结果”也无可非议,我们要批判过分地重视“结果”而导致“过程”育人功能严重丧失的行为与思想及其认识论前提指导下的方法。

面对教学的内容、教育的对象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教学方法作为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系统,对它的选择需要用“生态”的眼光加以甄别,为了使“过程”与“结果”和谐,我们要有方法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和谐,而且这种和谐也是与之相一致的,用“生态平衡”的智慧去观照我们的课堂智慧。

支玉恒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中对“浩浩荡荡”一词的智慧处理,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思想。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的意思吗?

生:“浩浩荡荡”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是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吗?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很大。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

师: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呢?

生:还是要行走着的。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走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行走的队伍等等。

教学中光有“结果”没有“过程”。这样的“结果”稳固不起来。这样的“结果”在学生成长中不会成为习得成果,因为它只停留在浅表层面,这需要许多“精彩”过程来诠释与体验,这样的东西才会“入脑”,才能让知识成为成长的经历与生命的组成部分。

“过程”往往是感性的,“结果”常常是理性的。很多生动与鲜活的东西并不总体现在“结果”上。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让我们心动的大都是一些远去的细节与过程。这在我们的学习与成长的经历中都非常重要。“鲜花绽放在过程中”,这里昭示的是一种哲学思想,鲜花绽放是我们要看到的结果,而绽放的这种结果尽在绽放过程本身,这就是和谐,“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方向的统一。“结果”是事物的出发点,也是事物的归宿,不管是出发点与归宿,都在过程中呈现,这是一对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它们永远相互依存。

消除“结果”的魔咒。其实就是消除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荒谬的结果至上的思想。就是对消解“结果”在教学系统中过重的支配力的崇拜,消除人们对它的崇拜带来的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从教学生态讲。结果与目标的达成,只不过是对“过程”价值的一种度量,“结果”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现、彰显。发挥其对人的成长功能。

当我们的教育教学贫乏得只剩下“结果”的时候。教育的悲哀是它失去了育人的灵魂。没有教学的“过程”,那么对“结果”的占有只是一种幻想,适合的过程产生适合的结果。教学结果的财富与价值蕴含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在过程中组织和调动成长的力量,教学的“结果”只有在教学的过程生动起来,才不会僵化。只有生动的过程产生的结果,才能在过程结束之后让“结果”体现其永久的存在价值。并把这种成果融入下一个目标的行进过程中,成为生命成长的不竭动力。这样,和谐的“结果”与“过程”才会在人的生命成长中闪耀灵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生命过程老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老师,节日快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