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

2009-12-17江和平

江苏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张宁聊天作文

一、与试验相随

总喜欢在教学上“折腾”,从一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就显露出来。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画图。学生兴味盎然。我也乐此不疲,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地道剖面图,复杂的地道走向,各种关隘的设置,“警戒洞”、“迷惑洞”、“孑口”应有尽有,几乎占满了黑板。语文课俨然成了美术课。教学看图作文《小气象员》,因为学生没有见过风向标、百叶箱,甚至没有见过温度计。于是我带着学生从乡村步行十多里的路程到县气象站参观。那一年,我17岁。

“读写协调”

十多年前。我投身于省级立项课题“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该课题把握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互逆的过程,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动态平衡、协调发展。我立足课堂,反复试验。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2000年秋天,在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在近千人的大会堂上公开课,在课题负责人南京市鼓楼区资深教研员沈玖老师的指导下,我采用了“读写五步型”课堂读写教学模式执教了《天鹅的故事》,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大板块:读写生字、尝试自读;整体感知、自问生疑;反馈疏导、学议释疑;重点精读、评鉴领悟:赏读吟诵、读写迁移。其中读写迁移训练为:“当百十只天鹅都投入到破冰的工作,那只领头的老天鹅,它怎么样了呢?同学们一定很牵挂它,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把它具体地写出来。”这一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对老天鹅牵挂的心理,运用了情感迁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更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读写协调”成为我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我既注意显性结合,也不忽略隐性渗透。隐性渗透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比如词语、句式、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乃至风格等。引导学生鉴赏体悟:在《我的黄油布伞》中,学生知道了“细节”,懂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真切的感受;在《鸟的天堂》中,学生在感受大榕树的繁盛与鸟儿的欢快的基础上,接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渗透;在《钱学森》中,学生反复诵读钱学森慷慨陈词的话语后也读懂了“言为心声”;在《碧螺春》中,从“忽而抓、忽而揉、忽而按、忽而撩”这十二个字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炒茶的过程和方法,更感受到了汉语言的精妙与神韵……

“‘以读为主基本式”

倾心于“读写协调”研究的同时,我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语文教学的其他领域。

张田若先生曾指出课堂时间存在“四个挤不进去”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读挤不进去”。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才能体会到。总之,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是值得的。如何构建阅读教学“以读为主”基本式,自1997年起,我就开始了“试一试”。在课堂上,我更是悉心研究朗读教学的调控艺术。

《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棵大树。”学生读到这句话时,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落在“大”上,显然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未到位。我请学生再联系课文前后句子读一读,学生恍然大悟,上文说“许多棵”“两棵”是错的,这里作者要强调这是“一棵”树,应把重音落在“一棵”上。朗读到位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到位了。

《麻雀》中有这样一段话:“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我采用评读的方式点拨、暗示:“你读出了画面。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只惹人怜爱的小生灵。”“你读出了小麻雀的弱小无力。”“你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所以读得这样感人。”短短的一句评价,既鼓励了该生,又暗示了其他同学,只有带着真情努力再现课文中的形象,才能打动听者。

也是在2000年秋天,参加南京市阅读教学比赛时,我执教了《花瓣飘香》一课,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既把读作为教学的手段,又把读作为教学的目的,经过几个回合的读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在这堂课中。我表达了“淡化技巧、读出真情”的主张。朗读是有技巧的,但要把握好度。从生动丰富的范文中单纯抽象出朗读技巧,对学生进行脱离文章思想感情的机械训练,是不可取的。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才是朗读的真谛。

“作文个性化”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获取作文材料,提供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伪写作”现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的多,随大流的多,套作多,写独特感受的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又开始了“作文个性化”研究。

我从作文命题的智慧、课外练笔的艺术等方面展开试验,然而随着试验的深入,我触及作文教学中的深层问题,产生了许多困惑: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仿作与创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好作文教学与应试的关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我逐渐地认识到。也许这些困惑本身就是作文教学内在的矛盾,它们不可能被一劳永逸地完全解决,而只能被我们更好地理解。

2004年10月,我校承办了全国“小学生作文个性化_发展研究”第二届年会,其中,我执教了作文课《标志》。选择让学生写“标志”,主要是为了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一切,即使是一枚小小的标志,也是一个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同一枚标志,不同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心灵在想象中放飞。

柳斌先生为年会亲笔题词:“各种各样的花儿都有它自己的模样。”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作文个性化”这一试验项目至今。接着,我又陆续执教了《豆豆的故事》《我爱我家》《学写新闻报道》《秋天的树叶》等作文课。孩子们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是从鲜活自由的生命中绽放出来的花朵,我们的语言教育只有唤醒、养护和培植,才能使他们的言语得到发挥和张扬。

除了“读写协调”、“‘以读为主基本式”、“作文个性化”之外,我还参与了“运用计算机网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智慧型校本练习”等试验。

这一次次试验,有的从问题发现开始,有的从典型经验人手,把它们梳理成一个个教学专项,并逐一进行深入实践、深入分析和深入论证。“试验”与“实验”一字之差,却反映出“试验”的特质:鼓励“试一试”,继续“试一试”,深入“试一试”。我在这些试验中行走,也在这些试验中成长,在不断地“试一试”中,去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

二、与思考为伴

课堂·学生·思维

当今的语文课堂,文本解读越来越细致。教学设计越来越精致。颇有“课不惊人誓不休”之势。不少教师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学生“是怎样”或“会怎样”解读文本,而是把自己解读文本的收获强势推销给学生,进一

步说,教师用另一种方式“灌输”。并为“灌输”披上了彩色的衣裳。更为甚者,有教师不顾教学对象,热衷于追求解读文本刁钻奇巧,热衷于追求教学形式花样翻新,忘记了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接受种种要求和指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疏于思考、拒绝创造。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不到真疑,看不到真思。基于这些发现,我写作了《思维:被小学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阐述了如下观点:

成功课堂的标志不是“行云流水”。如果一堂课上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表情,看不到学生有那么一番“折腾”,甚至有那么一点“痛苦”。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有思维质量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教学的力量。

课堂是学生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释放更多的时间、空间。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给予学生最大的话语权。因为学习意义的建构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质和个性色彩,无法由他人来替代。无论我们教给孩子多少语文知识、技能,如果不让孩子自己真正去阅读,他还是学不到。原生态语文课堂将价值重心定位在学习主体——“人”上。

思维是爬坡的。一堂好课就像是思维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体验。有挑战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沉默”。说明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又不能立即解决,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学生会有一点波折,有一点反复。但也因此进入学习的境界。爬坡看起来是困难的、是辛苦的,但是在爬坡的过程中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充满“无限风光”。

语文·生活·我

关于“语文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在《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一文中,我把自己的思考收入其中:

语文就是生活。听说读写本身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纯代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渡到语文学习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字词句段篇,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书。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工具性和人吏性统一: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遭遇课文中的情境,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

语文就是“我”。在课堂上,教师与语文融为一体,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汉字、就是成语、就是诗歌、就是散文、就是小说。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角度和能力决定了他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师就是不同的语文。诤文就是教师。就是他的知识、他的情感、他的智慧、他的风格、他的理念。教师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思考应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习惯。我不断地学习,并在各方面尝试,思考语文背后的共性和规律,在无尽的追问中,去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

三、与风格同行

我校周荣华校长经常听我的课。她说:“你的课如同语文‘QQ,看似闲话家常,细细揣摩教学设计已于不经意中实施,有漫步山道之感,这种‘课非课的感觉真好!”周校长的支持和赞许。使我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教学风格。

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老师在与我校“语文七色花”(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七位满怀教育理想的语文女教师)交流时说道:“江和平的独特主张是:上课可以是‘聊天式的,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她实践中探索后的一种概括。的确,她的课好比在聊天。……不过,这似乎开始成为江和平的一种教学风格。”这一番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2007年6月7日,这是我教学成长中一个重大的日子。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与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江和平课堂教学研讨会”。许多专家和老师帮助我总结、提炼教学风格,更多的是给予指导,提出希望,引起了我许多反思。

在许多人眼里,教学风格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事实上,教学风格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面具,是有自己内涵的;它也不是技巧,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儿童底色”决定着它的价值。教学风格是可以追寻的——

“聊天”:语文课堂的别样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共享的一种语文生活。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较以往多了一些“活跃”,但师生关系依然严肃而紧张。学生的课堂生活、语文生活规范而沉闷。为使学生课堂生活、语文生活更多一点舒心、多一点惬意、多一点生命的本真。我感到聊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聊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闲谈”,自然、轻松以及和谐的气氛是它的主要特质。把聊天作为教学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把语文课堂教学还原为生活中的聊天,而是强调要把聊天所具有的自然、轻松与和谐引入语文教学过程,以实现师生双方精神的相遇和心灵的沟通。

如此理解的“语文教学中的聊天”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它是指在放松的状态中,在不经意中对话与互动,共生共长知识、能力、情感、智慧。“聊天式”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教学状态,形散神聚,因为,“聊天”并非无目的、无计划,必须内紧;而传递信息的过程却是轻松的、宽松的、随意的,犹如信马由缰。“聊天式”肯定无强势的压迫,显得大气,也会有灵气,一扫刻板的状态,一反刻意的功利,创造了另一种规范与严谨。

以下是我执教口语交际《学会道歉》的教学片段:

(教者走向学生,“不小心”把一本学生放在课桌上的书碰掉了。)

师:老师刚刚走过来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你把书挤掉了。

师:是啊。桌椅太挤了。请你再讲一次。

生:你走过来时,不小心把书碰掉了。

师:能再说一遍吗?把“你”换成“江老师”。

生:江老师走过来时,不小心把书碰掉了。

师:说得真好。从哪儿走过来的?把谁的书碰掉了?谁再说说?

生:江老师从讲台前走过来时,不小心把张宁凡的书碰掉了。

师:说得多清楚啊。我把张宁凡的语文书碰掉了,该怎么做?

生:应该向他道歉。

师:对!对于自己的过失。首先要通过道教来承担自己的责任。那该怎样道歉呢?

生:要讲“对不起”。

师:还可以怎样讲?

生:实在对不起,请原谅。

师:很诚恳。用了“实在”。有没有同学愿意教我如何向他道歉?

(教者面向张宁凡)张宁凡,你觉得谁讲得好,就告诉我。我就跟谁学。

(学生发言很踊跃。)

生:张宁凡,实在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书碰掉地了,你能原谅我吗?

(张宁凡点点头,告诉老师说这位同学讲得好。)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讲得好呢?

张宁凡:因为他承认做错了,还很有礼貌。

师:那我就跟他学。(教者面向张宁凡)张宁凡,实在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书碰掉地了,你能原谅我吗?

师:张宁凡,此时,你该怎样回答?

张宁凡:没有关系。

师:真是个好孩子。接受别人道歉时有礼貌。我已道过歉了,可以走了吗?

生:不可以,因为书还在地上,要把它捡起来。

师:光用嘴巴道歉还不够。自己的过错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

(教者弯下腰来捡起书,然后把书端端正正地放在课桌上。)

我先通过一个看似无意却精心预设的情境——碰掉学生放在桌上的书,引发学生和我闲聊的兴趣,学生们显得轻松、积极。我的“不小心”,已经让人看不出那是个“陷阱”,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接着,我又与学生反串角色,让学生指明必须道歉到教会老师如何道歉,并引领学生评判怎样道歉听者最易接受。满足了学生此时的交际欲望。我适时地把握着学习的方向,展开不露痕迹、有的放矢的教育,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谁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却成了真正的老师”。

细细揣摩不难发现,聊天的课堂不是“摆龙门阵”,而是让教学具有故事的因素;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把语文中最有味道的东西转化为贴近学生的表达方式;教学不是“天马行空”,而是顺势而为地引领学生经历“高峰体验”。

聊天是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聊天和生活中的聊天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中的聊天是一种“意义聊天”,它被赋予教学的规定性,具有教学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的聊天是一种遵循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以实现学生言语智慧的增长为目标的对话活动。它的目的是要建设语文课堂教学的享受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让教学为聊天服务。

一路走来,得到领导专家老师太多的呵护、指导和帮助,也正是在大家的鼓励、关心、期待下,我逐步成长起来。与试验相随,与思考为伴,与风格同行,必将与希望携手,与幸福相拥。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一批赤子,正轻舞着缤纷的霓裳,踏歌而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猜你喜欢

张宁聊天作文
Go to School 上学
The Rainbow Bridge/by Cynthia L00mis Gurin彩虹桥
Umbrella Day伞日
There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聊天不倒王
你我聊天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