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9-12-16温志宏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执政党经验建设

温志宏

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全面驾驭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接受全球经济结构变革调整的考验与挑战,解决党的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所面临的几大关键所在。

1945年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曾经讨论过“周期率”的话题,毛泽东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

能不能跳出周期率,与执政党建设密切相关。距这场“窑洞对”64年后,2009年9月,在国内外局势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题研究讨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本刊特别约请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解读这篇推进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深刻领会《决定》定位

中国报道: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党建工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自从十二大以来的党代会,都有一次全会是研究党建问题。和之前的全会相比,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其《决定》有哪些方面的强调与侧重?

李君如:重视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来对待,这是保证我们的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是我们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保障,同时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因此,历届中央委员会都在届内召开一次专题或重点研究党的建设问题的全委会:

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做出为刘少奇平反决定的同时,审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整党的决定;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是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同时完善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和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特别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专题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召开四中全会,意义不同一般。这60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8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执政的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60年。

因此,这次全会研究和回答的是,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即执政党建设问题。或者说,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执政党建设问题。

可以说,《决定》认真总结了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针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就当前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因而它不是一般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而是又一个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决定。

中国报道:《决定》研究和回答了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个“新形势”?有评论指出,这次全会《决定》的特色在于“尽显忧患和责任意识”,您认为忧患何在,责任又何在?

李君如:忧患与责任,与對这个“新形势”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做出了这一重要判断。

这里所说的“新的历史起点”,从战略部署上说,就是要在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从工作部署上说,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现代化的进程来说,就是要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进程,处理好由此带来的复杂问题;从国家战略来说,就是要在继续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同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面驾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第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多次分析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由此决定了我们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今天加强执政党建设,就是要使得广大党员干部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分层及其利益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思想活动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更加明显;各种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接连不断;与国外敌对势力相联系的民族分裂主义也趁机作乱。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天的执政党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驾驭各种复杂局面。

第四,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这场危机将深化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时也给我们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供了极好机遇。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这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第五,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自从世纪之交党的干部队伍发生整体性新老更替以后,“文化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年轻的新党员在党内的比重和作用越来越大,这既使党增强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培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分析了党的现状,特别是指出了党内在6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20多种具体表现。应认真对待《决定》所做出的科学分析,认清今天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执政党建设六大基本经验

中国报道: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为什么这么说?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党。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总结过各个方面的经验。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来自于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反映了60年来在执政党建设上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同时

也借鉴了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整体。每一条经验都有其独立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又都体现在其他五条经验之中,并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中国报道:如何理解这六条经验形成的基础和来源?

李君如:首先,第一条经验和第二条经验,是我们党建立以来88年经验的总结及其在党执政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条经验,讲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创造。党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不断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必须把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建设和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去教育全党、指导实践。

只有长期坚持这一条基本经验,才能使共产党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条经验,讲的是党的建设与党的中心任务的关系。强调的是党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这也是从毛泽东那时起积累的重要经验。邓小平抓党的建设也是这样,先抓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然后要求全党“一百年不动摇”,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第三条经验和第四条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6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第三条经验,强调执政党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这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概括出来的。这条经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以来,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历史方位的深刻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也提出了如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这样两大历史性课题。特别是,世纪之交发生的苏东剧变和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丢掉政权的教训,把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地凸显了出来。

第四条经验,强调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党执政60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以权谋私、“寻租、行贿受贿、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也不断滋生蔓延。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中,党中央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今天,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必须时刻牢记的基本经验。

第五条经验和第六条经验,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第五条经验,强调通过改革创新来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有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经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必须继承和弘扬,而我们今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必须有创新,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第六条经验,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本来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基本经验,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改革开放初期又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党的建设问题上出现过失误,一直到邓小平在交班时的政治交待中告诫“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执政党建设问题作为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提了出来,并且紧抓不放,党的建设才出现重要进展。

这以后,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十六大以后形成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最近这20年时间里,在从严治党方面,我们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文件,建立了党建责任制和一系列工作制度,开展了多次增强党性的集中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执政党建设,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党的建设如何科学化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是《决定》中的亮点所在。

党的建设科学化,一是指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在全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和坚持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

这次全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强调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需要指出的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并非一般地强调学习。学习型政党是学习型组织这一现代管理理论在党的建设工程中的运用。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意味着要进一步改进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努力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进行决策。在学习中统一思想,在学习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推进党的事业全面发展。

党的建设科学化,二是指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建设的一项根本建设,是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党的建设也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

这次全会提出的6项党建任务,每一项都包括了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体现了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精神。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二项任务中对“发展党内民主”这一全党关心的大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有许多新的举措。

比如,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问题。提出了“推进党务公开。问题,包括在党内,健全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政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在党外,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等等。比如,提出了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包括“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包括“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包括“建立各级党代表代表提案制度”,等等。比如,提出了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问题,包括完善黨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等等。这些举措中,既有实体性制度,又有程序性制度,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建设科学化,三是指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历来重视以科学的方法做好各方面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

这次全会在论述执政党建设的各项任务时,都内在地包含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精神,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发扬民主,要开拓创新,等等。

这些都是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中央还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并且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水平。

因此,我们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探索。

猜你喜欢

执政党经验建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