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 “周期率”与新中国民主之路

2009-12-16王义伟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主人士周期率黄氏

王义伟

黄炎培仿佛感觉到谁将是未来新中国的执政党。这位民主人士敏感地提出“历史周期率”问题,似乎是要从毛泽东口中得到佐证自己远见的回答。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与傅斯年、左舜生等六位民主人士为恢复停顿的国共和谈,飞赴延安。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杨家岭窑洞叙谈。在窑洞的客厅里,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几天的考察有何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毛泽东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氏周期率”因为政治前途的抉择而诞生,同时毛泽东和黄炎培的历史性对话,也被美称为“窑洞对”。

从黄炎培的谈话可以看得出,他与中共是“理想相当近的”,“路线倒是相同的”,并且认为中共的“前途希望是无限的”,他仿佛已经感觉到谁将是未来新中国的执政党。但是,这位民主人士还是敏感地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似乎他要从毛泽东口中得到佐证自己远见的回答。所以他才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这番谈话最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探索民主执政的历史起点。其实,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并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44年3月,他要求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件,要求全党认真阅读,吸取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其实,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論著中,已有了民主政权的展望和基本规划。而黄炎培的远虑,则更促使他进一步探索新中国的民主之路,跳出历史“周期率”。

今天,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已经超出了黄炎培所经历过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然而,黄氏“周期率”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政权存在的长短,而是形成了一种危机意识,以期确立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制度。

唐朝杜牧在《阿房宫赋》讲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政权消亡与更迭往往开始于集体内部。以现代制度而论,无疑是缺乏民主监督,不能做到毛泽东所言“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起来负责”。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有一项问卷调查,在回答“苏共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项中,85%的受访者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利益。戈尔巴乔夫下台后也哀叹:我们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从腐败到民主,从新生到灭亡,中间只隔着人民。

黄炎培的“周期率”提出了一个政党在任何时代都要面临的问题,展现了一位爱国民主人士的奋斗理想,同时,更坚定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建设新中国民主之路的决心。

猜你喜欢

民主人士周期率黄氏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狐生子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黄氏家风警世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
《民主人士》
关于兴亡周期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