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希望的“检”台上

2009-12-16王建军

中国纤检 2009年11期
关键词:检验所纺织检验

王建军 林 娟

序:眼见为实

9月 8日,榕城福州“暑不张盖,绿荫满城”。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气派的大楼里走来上海、江西、宁波等地纤检系统的局(所)领导,他们的目光中透着求知,话语中带着求教,而思想中则是更深层面上的求解。

据记载,福建的棉织业不仅开创了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先河,而且自春秋战国至近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都一直走在中国棉织品的前列,在中国纺织技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今天,纺织服装业是福建省最具活力和区域特色的传统支柱产业,全省有纺织服装企业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00余家,一批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特色,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形成并开始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如果用“崛起”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迅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业,那么就可以用“悄然而生”来描述纺织服装检验机构的出现与发展。境外的、境内分属不同机构的,任何一家都不愿因为发源及风格不同而固守一隅。交叉并不阻碍发展,竞争更添活力。

这是一场没有发令抢的赛跑,更是一场难有结局的角逐。当我们的视线落到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暨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时,畅达、奇崛、神秘、新锐等能带给我们欣喜的一些词汇便浮现脑际。

业务收入或许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成绩指标。1997年,100多万;2003年,150多万;2004年,200多万;2005年,500多万;2006年,700多万;2007年,900多万;2008年,1600多万;2009年可以达到2200多万。

“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你们的人员是如何管理的?”江西省纤维检验局杨瑛局长这样问。

“你们自己开发了一套业务管理软件,那么如何保障网络运转的安全性?”上海市纤维检验所费魏鹤所长这样问。

“你们的工资及奖励机制是怎样的?编制内与编制外有无区别?”宁波市纤维检验所阮勇这样问。

客观上讲,各省市有着不同的纤维及纺织服装资源,纤检机构的发展自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不可能落到一个终点。但福建省纤维检验所近两年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不能不令人称奇,不能不令人赞叹。其原因何在?秘诀何在?

领导篇:有心插柳柳成荫

“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毛泽东的语录中有无数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就是其中之一,在此用来诠释福建省纤维检验所工作成绩应该说十分恰当。

王明葵,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所长,2008年初上任。如果把福建纤检所比作一艘旗舰,他自然就是旗舰之舵。

“我们所长是非常好的领导,关键是业务上他不仅听得懂,自己还有大主张。”该所总工程师杨瑜榕这样说。

或许是经历丰富练就了王明葵所长的沉稳干练,抑或是福建人外柔内刚的共性品格给了他更多基因。总之,表面看起来他斯文、随和,但果敢、决断却是他性格特征中最主要的元素。

1957年出生于祖籍福建福安;1974年上山下乡到省内人口最少、面积最小、也是最贫困的柘荣县。如果说他此前的人生之路是自己不能选择的话,那么之后的命运却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1978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明葵毫不犹豫地拾起丢弃四年多的课本,在一天劳作后挑灯夜战。当年报考了华东纺织工学院,学的是化学纤维专业。这一决定使他与纺织纤维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毕业后到福建化纤厂工作;三年后调到三明市纺织局做管理工作;七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王明葵毅然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出现在百万大军下海南的队伍中,其任职单位是海口市政府投资9个亿的最大一家化纤厂。三年时间,出色的工作能力使他从车间主任很快升任到厂长。

1995年,家乡有了令他不能拒绝的召唤。当时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在物色纤维纺织室的负责人。王明葵被推荐,并被选中。虽然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的小单位,但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户口和住房等待遇表达了家乡政府的诚挚召唤和爱惜人才的真情实意,加之王明葵也看到了回到家乡同样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此后,他从科室主任到计量所副所长及主持工作,最后于2008年初重新回到纤维检验所。而此时的纤检所已经独立出来,是有编制的处级事业单位,直接隶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专业的敏锐性使他很快抓住了发展的关节点。虽然此前几年该所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但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则必须走好眼前的关键之步。

“首先要从检验速度抓起,不能让企业追着走;同时要从检验报告的质量抓起,不能让问题迎着来。” 王明葵所长诉说着刚上任时的感慨和想法。上任之初他遇到两件事,一件事是关乎检验速度,另一件事是关乎检验质量。

在安踏企业的院内,堆着大量的布料。一问缘由竟是“你们的检验报告没到”。王所长认为这说明了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看出我们的检验速度必须提高。2007年底,该所为一家企业出了一批毛衣成分的检验报告,结果这家企业却被消费者投诉,并最终证实了是该所出的检验报告有误,结果不仅给这家企业带来经济和声誉损失,该所也承担了相应责任。

工作魄力是长期练就的。在王明葵所长的提议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以此来保证检验速度和检验质量;要在最大空间中吸纳人才,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以此来支撑技术服务和发展后劲;要在最高层面上实现技术设备的更新,以此来缔造一流的纤检机构,增强省内及国内的竞争实力。

青年篇:任重道远,道不远人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是星犹在天”。青年人来了。一年多的时间里,福建纤检所从60多人增加到了108人,使该所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博士1人,硕士16人,在读硕士5人,本科6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3%。

一张张青春的面孔透着活力,也透着稚嫩。如何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尽快适应纤检工作的实际需要,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是所领导思考最多、也是想办法最多的事。

培训,最急迫的就是培训。所长王明葵、所长助理林登光等5位有经验的所内专家选定一本合适的《纺织材料学》,认真备课,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所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系统培训。此外,还分期分批地把新员工送到相关企业去代训。这样可以了解企业,熟悉生产流程,一旦在检验时发现问题,才能明白质量问题出在哪里。其他的培训渠道也陆续展开,如把企业请进来,把高校的老师请进来,与外资机构合作,加强技术交流。

“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在培训上是不惜成本的。我和省技术监督局的领导讲,如果在我手上,几年后不出现几个学科带头人,不管我做了什么,都是失职的。”王明葵对记者说。

一次,在讨论培训问题时,所长助理林登光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们是否可以效仿大学那样搞一个“导师工作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内人才优势,还可以起到教学相长、互相激励的作用。几天后,一份《导师工作制》的文件出台了。其中列有导师任职条件、导师的职责、导师的选聘程序、被指导对象资格条件和申请程序、导师考核等详尽内容。依此文件,并很快产生了所长王明葵、总工杨瑜榕、所长助理林登光、纺织品检测部部长王宜满等6位本所内的导师。一批硕士生、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研究方向,申请选择导师,最后再由所领导统一权衡决定指导者与被指导对象。

走进福建纤检所接待大厅,一幅“青年文明号”的标牌映入眼帘,给人以传统与时代融汇的感觉,随之活力、亲切、微笑便拥抱着你,使你信任,使你宾至如归。

坐在记者对面的是该所团总支书记赵家春,一脸阳光,一脸自信。祖籍江苏,2004年大学毕业后为了爱情来到福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学中文的比较浪漫”。他是为数不多的非纺织相关专业的员工,或许正是这一点才使他能在业务堆里脱颖而出。前两年是团支部书记,所有活动都事必躬亲。今年初随着团支部升格为团总支,他也“官”升为团总支书记,统领4个团支部、56人。

“我的工作一直很有压力,因为所领导关心青年,寄希望于青年,也给了我们团干部很大空间,并提出了打造纤检文化的课题。当然我也很自豪,因为这两年团的工作在大家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记者发现,在福建纤检所里,随便采访哪一个人,只要一说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总是话语连珠,笑意盈盈。庄严肃穆的每周一升国旗;激烈比拼的全所运动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节假日的广场咨询服务;身穿“五四时代”服装的诗歌朗诵会;创造研讨氛围的青年读书会;乒乓球、篮球、游泳及羽毛球等兴趣小组的经常性活动;每逢大节日前的联欢晚会;接连不断的各类讲座、电影鉴赏、红色故事鉴赏、书画摄影展等;每周二周四下午的“轻松半小时”;挑战极限的拓展训练……知识与情趣融为一体,情操与责任互相渗透。

实力篇:千江有水千江月

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成立于1986年,当时仅为省中心检验所的一个科室,2004年从省中心检验所分离出来独立运作,2007年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2008年10月通过总局的验收。

检验中心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实施实验室建设,现有集行政办公和检测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大楼,总面积9300 m2。建有化学分析实验室、纺织品生态安全等十个功能完整的实验室,总面积4500 m2。检测设备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标准进行选型配套,除了常规检测设备外,还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吸湿排汗、透水透气、静电检测等多种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设备。中心已具备纺织、服装产品及关键项目(参数)的全项检测能力,覆盖率达93%,满足科研和检测的需求,是国内目前实验室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纺织服装检测机构之一。近几年来,中心陆续被确定为全国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会等八个全国性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

近几年来,检验中心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完成审定并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省地方标准6项。今年有3项科研课题经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中。抗菌纺织品研究项目已经得到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平台“纺织服装服务平台”已由省科技厅报送科技部评选。

实力体现在硬件建设上,也体现在人的素质能力上,但最终是体现在人与硬件的结合上,即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具体的为企业服务中。

在该所的一个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一个漂亮女孩正在一件件查看白色羽绒服。“这是在查看什么?”记者问道。“查每件羽绒服是不是都有黄渍。”女孩笑着回答。记者翻了几件羽绒服,果然看到雪白的羽绒服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黄渍。

纺织品检验部部长王宜满向记者解释了这批羽绒服的问题:这是我们“一对一服务”的一家品牌企业送来的产品。他们委托六安一家企业加工这批羽绒服,是否达到质量要求,要由我们来做检验并出具报告。我们在水洗后就发现了黄渍问题。看了我们的报告,这家品牌企业认为是六安厂家的羽绒有问题,可六安厂家认为羽绒不会有问题。六安的厂长坐不住了,嘴角起了泡,把生产停下,干脆跑到纤检所来,请求帮助分析问题的原因。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有一定复杂性。开始我们怀疑是荧光增白剂造成的,经过试验,排除了这个原因,最后认定为是风干印,也就是说是布料品质不好致使在印染环节出了问题。类似这样的服务就是比较深层次的,不仅检测原料,而且帮助分析了染整环节。”王宜满解释道。

“一对一服务”最大的特点是为企业开辟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渠道,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延伸服务。目前,每个重要协议企业由一名服务顾问跟踪服务,每个产品类别的企业划归一个顾问服务小组,所有重要协议企业享受整个顾问服务团队的技术支持。“一对一服务”模式下,服务顾问就如同解决对口企业技术难题的“家庭医生”,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前提下,在综合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依托服务团队的技术力量,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实际操作、后续处理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把脉”,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未来篇:不信东风唤不回

就在记者采访这天,王明葵所长接到省里通知,第二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王勇局长前来视察工作。要知道王勇局长在福州停留时间很短,为什么会到一个不大的纤检所视察呢?说来也简单。李川副省长分管全省的质量监督工作,而纤检所“设备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不但早已在他脑子里挂了号,而且有机会就宣传。

近年来,该所业务增长迅速,检验报告从2004年的4814份到2008年30161份,四年增长了五倍。如此显著成就,如此快速发展,一定有可总结和借鉴的经验。

把握创新的脉搏,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但要在实际工作能够创新成功却非易事。近两年来,福建纤检所有很多创新,其中改善业务流程,实现“抽检四分离”,就是突出一例。“四分离”,即“抽样—受理—检验—出证”相互分离。其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杜绝徇私舞弊等行为,任何人都无法私自更改报告。正如在公正的大门外加上了四道坚实的关卡,确保了检验的公正性。目前,省纤检所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围绕“四分离”进行了彻底的管理革新,业务管理系统升级后,条形码的应用进一步控制了各个流转环节的具体时限,提高了检验时效。

今年5月26日,省技术监督局在该所召开“全省质监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暨经验交流大会”,他们这一经验被推广到全省质监系统。

走好务实的脚步,同样的事情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一对一服务”是务实,产、检、研合作也是务实的一个例子。作为省内唯一的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和国家级的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他们积极探求与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促进全省产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6月12日,在海西工研院院纺织工程技术中心筹建工作汇报会上,李川副省长对该所参与科研服务海西的这种合作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称他们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海峡西岸纺织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实行“两班•七天”工作制,周检验时间延长近70%。

认准前行的方向,为了今天更为了明天。凝视眼前这座崭新的、气度不凡的办公和检测大楼,很难想象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资金保障是提升硬件水平的关键因素。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检验中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3600多万元,其中综合大楼购置、实验室环境条件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大楼装修总计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入资金约1400万元。除了积极争取资金,本所自筹资金有2000多万元。

该所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打造技术研发型机构才能与已建成的国家中心相匹配,同时,也将决定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为此他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命脉工程”来抓。他们与闽江大学顺利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为闽江学院学生实习基地;他们与法国BV国际检验集团上海申美商品检测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检测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人员的访问交流,检验业务分包,证书转换、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在双方感兴趣的技术领域开展培训、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他们在昨天已经看到了今天,而在今天他们又在谋划着明天。

创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如何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摆在任何领导者和管理者面前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一个关键课题。只有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机构的有效运转,做到奖勤罚懒,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如果说该所领导在关心员工方面做了很多实事,那么在激励员工方面则是必须要面对的难事。他们修订了《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及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多项财务制度;制定了《所务公开制度》、《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行政执法行风廉政建设制度》等纪检监察制度。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使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更加规范。

记者问到一些员工,对于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及奖励制度是否合理?对自己是否有激励作用?多数人回答“很合理,很有激励作用”。沈燕是个话语不多的女孩,2006年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纺织专业毕业,现在是纺织品一部的部长助理。“刚进来时感觉什么都不懂,经过培训和实际工作才逐渐上路。今年我给所里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做一套切实可用的视频教材,这样可以随时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既规范又方便。”沈燕的这个建议很快被所领导采用,今年年底,沈燕可以获得一项“合理化建议奖”。

对于未来,王明葵所长说:“从发展的势头及业务结构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我所和国家中心具有较强劲的发展后劲。中心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成专业化、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型,定位于以纺织服装产品检验为主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专业检验机构,进一步开发各类家用、工业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服装,服装原辅材料,服饰配套产品等检测能力。但是,你在前进,别人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如这支队伍的面貌一样,福建纤维检验所很年轻,他们正在锲而不舍地把青春活力、智慧和汗水泼洒在这充满希望的“检”台上,迎接未来的光明和美丽。

猜你喜欢

检验所纺织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