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银非法交易探究
2009-12-15王大贤
王大贤
认真研究网上银行业务中非法交易的方式和特点,防范非法交易通过网上银行滋生和蔓延,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柜台单一的、面对面的服务方式,网上银行业务由此应运而生。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不仅可以缓解柜面压力、降低营运成本,还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弥补因“物理网点”有限带来的不足。
因此,近年来,网上银行业务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之间争夺客户的重要竞争手段。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7年开始,中国网上银行业务交易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交易量高达245.8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幅达163.1%。
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但网上银行开户用户数增长仍然超过了5000万,增幅为44.8%。网银活跃用户数量为5800万。网上银行的交易量有44.01%的增长,达354万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银行业务总额的22%,大有与柜台服务平分秋色之势。
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网上业务交易量,普遍超过总业务的20%;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网上业务占比更是达到了40%以上。目前,除了现金业务等少数业务,大多数传统业务都能通过网上银行实现。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来,网上银行已经成为犯罪分子甚至地下钱庄从事非法交易的重要工具,认真研究网上银行业务中非法交易的方式和特点,防范非法交易通过网上银行滋生和蔓延,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非法交易更易发生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具有隐匿、便捷、低成本等特点,犯罪分子甚至地下钱庄通过网上银行进行非法交易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地下钱庄从事的都是“地下交易”,最大的需求就是隐蔽匿名、不被发现,网上银行极大地满足了地下钱庄经营者这方面的需求。
网上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一样,都要求实名开户,同时,大多数银行规定,除查询和小额转账等小部分业务,客户开通其他网上银行功能都必须到银行柜台当面签约。但从侦破的案件看,钱庄通过借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开户的情况很普遍。
如2008年侦破的“12·28”深圳钟氏特大地下钱庄案,钱庄就利用其控制的27个公司账户和58个个人账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非法交易,一年累计交易量达到近百亿元之巨。
这些公司大多是没有具体业务的空壳公司,个人账户除一部分是钱庄人员用自己身份证开户,大多数是借用他人身份证明开户。地下钱庄为了逃避监控,还经常成批注销、更换账户。
网上交易也更为隐蔽。传统支付交易的办理,客户需到银行柜台填写相关单据,并签名确认;大额交易还需出示身份证明,一笔交易需要经过经办、复核等环节才能办理,大额、频繁的非正常交易很容易被银行柜台人员发现。
网上银行业务除了开户,后续交易再无须到银行柜台办理。采用密钥、数字证书等确定交易身份,交易资料、身份审查等不经过银行柜台人员,增加了发现和分辨可疑交易的难度,降低了钱庄人员被发现的风险。
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银行服务成为可能。通过网上银行方便快捷的服务,可以帮助地下钱庄实现多种目的。
首先是提高交易效率。网上银行给资金流转的方式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度,也为地下钱庄非法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网上银行,免除了柜台排队等候时间,而且操作便捷,不受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交易效率较之传统汇款方式有了极大提高。
其次,模糊交易痕迹。大多数钱庄都会通过不同账户之间频繁的转账,掩盖资金流转路线,模糊交易痕迹,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通过网上银行,这些操作更加容易。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地下钱庄通过网银操作,从其控制的某公司账户将5000万元人民币分几十笔转往异地的几十个不同账户,当天又从这几十个不同账户将资金转回另一公司账户。如果通过传统的银行柜台办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方便提现。通过网上银行提供的从企业结算账户到个人账户的批量转账功能,可以方便地下钱庄提取大量现金。比如,某地下钱庄就曾通过网银操作,将近千万元的大额资金分散转移到几十个个人账户上,随后全部提取了现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规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单位客户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其单笔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人民币,但银行与客户通过协议约定,能够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据的除外”,由于对“有效付款依据”没有明确界定,实践中这条规定的执行不是很严格,为地下钱庄套取现金提供了方便。
另外,网上银行交易较传统银行服务收费低,如建设银行的柜台汇款收费是按汇款额的0.5%收取,单笔最高收费50元,而网上银行汇款按汇款额的0.25%收取,单笔最高收费25元,有些银行甚至对网银汇款不收手续费。对于交易量庞大的地下钱庄来说,通过网上银行操作能够节约不少成本。
网银监管困难重重
由于网络银行的特点,在现实中,要对借助网络银行进行的非法交易进行监管和打击,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了解你的客户”难以落实。
“了解你的客户”是反洗钱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发现非法交易的基础,但网上银行业务中,这一原则很难落实。
虽然中国《反洗钱法》规定了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但是,由于网上银行业务除了开立账户,其余操作均通过网络远程进行,银行只能在开户环节识别客户身份,以后的各种交易客户无须到柜台,进行交易的人与开立账户的人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就算是开户环节,由于中国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借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开户的违规成本很低。地下钱庄完全可以按照银行要求提供资料、签订协议,而不违反相关规定。银行只能审核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很难真正做到了解客户。
其次,网络银行识别非法交易难度大。
目前,中国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告制度已经建立。据了解,银行提取可疑交易数据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部分人民银行规定的可疑交易情形量化,通过监测系统可以自动提取符合标准的数据;二是经办人员在具体业务处理中发现可疑交易情形。
由于可量化的可疑交易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可疑交易还需要从日常经办业务中发现。但是,网上银行业务基本不需要经过人工处理,从发出指令到交易完成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使银行失去了通过经办人员在具体业务中发现可疑交易的机会,加大了识别非法交易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反洗钱的角度来讲,对资金流的监测更加困难。由于PayPal等在在线支付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真实的交易对方和交易背景难以掌控。网上兑换使得资金流更加复杂,加大了反洗钱监测的难度。
第三,银行重视程度不够。
从发展态势看,网上银行功能越来越强大,易用性和安全性都有大幅提高,大有取代传统业务的趋势。积极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方向。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相关法规仅要求银行按规定履行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送义务,银行主动发现可疑交易的动力不足。因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银行更注重客户体验和控制操作风险,对如何防范非法交易重视不够。
第四,本外币兑换监管困难。
目前不少网站打着“PayPal代汇款业务”或“电子货币兑换”的旗号,进行非法的货币兑换买卖。个人将人民币汇入网站的境内银行账号,该网站会通过PayPal账号划入美元。
以加中网(www.163.ca)为例,该网站上公开标明可以进行人民币与加元和美元的兑换:客户国内给付人民币,该网站按1∶8.5兑换成美元。客户卡内如果存储的是人民币,也可以通过诸如“PayPal兑换网”将其换成外汇划入PayPal账户。
第五,对账号充值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目前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平台都由公司提供。以PayPal为例,通过账号充值,该公司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其业务事实上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但PayPal并非银行,由于不属于金融业的范畴,传统金融法律已不能适应对其监管与控制,对由此引起的商业风险也缺乏防范的措施。
监管防范六建议
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依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的普及,网上支付平台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国内已有几十家在线支付平台,如快钱、首信易等发展较快的支付平台,在技术上也已经实现了国际化。今后,网上支付平台的国际化将不断加快,网上贸易形式愈趋多变,对网上资金流的管理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基于此,防范网上银行非法交易,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第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根据网上交易的特点,防范网上银行非法交易,必需严把开户关,真正落实实名制开户,而这必须有赖于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各种数据联网共享,建立关于个人和机构完善的信用记录。 其次,要将信用记录运用于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失信行为的违规成本。只有这样,出借身份证明和注册空壳公司等失信行为才有可能得到遏制,网上银行非法交易也会大大减少。
第二,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办理不用经过银行柜台,发现非法交易只有通过对可疑交易情形的量化,总结数量特征来筛选交易记录。这需要监管部门从工作中不断总结发现非法交易的特征,及时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可疑交易报告指引,引导商业银行等发现和上报可疑交易。
通过对近几年侦破的地下钱庄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非法买卖外汇交易还是有迹可循的。由于钱庄都是通过各类账户进行转账交易,交易量庞大,但仅是单纯的资金划转,没有对应的经济内容,因此账户交易量与账户所有人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且账户留存资金极少。
如外汇管理局查处的“12·28”钟氏地下钱庄案,钱庄控制的多个个人账户年交易额都上亿,且每日余额都是几千元,明显可疑。
第三,对高风险账户限制交易。
在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网上银行业务便捷、低成本的特点,对存在可疑交易的高风险账户限制交易。应要求高风险账户持有人对交易情况进行说明,没有合理解释或拒绝说明的,对其账户的网上银行操作权限进行控制。其他措施设定较低的网上银行转账限额、大额转账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限制企业结算账户向个人账户的划转、提高网上银行业务收费标准等。
第四,深入研究因在线支付引起的外汇问题,全面掌握网络跨国交易情况。
在网络规模逐步扩大和网上交易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在线支付平台”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如使用人数、跨国交易量、交易国家等;二、如何真实体现实际交易跨境资金流,如何在国际收支申报中准确反映网上跨国交易;三、如何对网上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现象进行法律监管等。
第五,健全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加大网上资金流的监管力度。
建议指定专门部门对公司提供的网上支付平台进行监管。一方面,对在线交易者的身份进行核实,对网上资金的流向进行掌握和监控;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网络货币兑换的行为,切实取缔、查封提供电子货币兑换的网站和个人,杜绝“网络黑市”。
第六,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加强对个人外汇收支流动的跟踪监测。
在外汇出入境的管理上,改进不完善或不可行的监管措施,便于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因私涉外收支中交易对方涉及网上支付的公司的资金进行监测。
目前,由于缺乏对个人外汇资金进行动态监测的手段,对个人外汇收支的监管也是难点,为此,建议加快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将其外汇资金活动纳入个人征信范围,同时完善人民币大额交易报告监测系统,实现对个人资金流动的本外币的监测。■
作者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