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关联词的位置

2009-12-15邓木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病关联词用例

邓木辉

关联词使用的正确位置,一般语法书都规范为: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高考有关关联词使用的病句,也以此为判断标准,违反这一规范的句子将被严格认定为病句。笔者写过一篇《从一类病句谈关联词位置》的短文,也持这样的观点。而严建军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1期上的文章《关联词语位置的四种情况》认为,关联词语的使用有四种位置,并列举名家典范作品中的大量用例作了证明。读后颇受启发,但仍感到还有可商榷之处。

严老师列举的用例有(只引用可商榷的两类):

1.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关联词在后的未引用)

(1)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曹禺《雷雨》)

(2)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翦伯赞《内蒙访古》)

(3)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4)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量也还是可观的。(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2.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的(关联词在前的未引用)

(5)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曹雪芹《红楼梦》)

(6)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7)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8)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季羡林《幽径悲剧》)

(9)提货单尽管卖来卖去,水还躺在东海里,纹丝不动。(刘征《庄周买水》)

(10)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1)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鲁迅《阿Q正传》)

(12)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鲁迅《社戏》)

(13)他若能存一万元,我们就烧高香了!(贾平凹《画人记》)

(14)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15)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上廷。(金开诚《漫画清高》)

这些用例都是出自名家作品,的确具有“典范性”。它至少反映了人们使用关联词的一般情况:不严格遵守规范,时常违背规范。笔者在写作《从一类病句谈关联词位置》时,曾收集的一些用例也能反映这一情况,现再补充几例:

(16)虽然他只有32岁,但早已成为该镇的服装大王。(《中国教工》1995年第6期)

(17)由于他工作卖力,没多久就添置了彩电冰箱等高档用品,家里的存款也多了起来。(《传奇文学选刊》1998年第7期)

(18)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充分,差点儿就不及格。(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题将其作为“句意明确”的一项。)

(19)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题将其作为“没有语病”的一项。)

(20)由于我实现了先写“下水”文章的誓言,对学生作文指导十分有利。(《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章》,《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

(21)不但他语文好,而且数学也好。(学生作文用例)

(22)虽然他语文好,但是数学不好。(学生作文用例)

(23)他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大家评他为三好学生。(学生作文用例)

(24)他虽然很凶,但是大家不怕他。(学生作文用例)

现在我将对以上用例略作分析:

严老师的文章针对2008年高考安徽卷和天津卷语病题的两个句子而写。这两个句子是: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安徽卷)

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天津卷)

“参考答案”均指出这两个句子关联词位置不当,有语病,但严老师有不同看法,因而写了《关联词语位置的四种情况》一文。严老师的文章隐含着这样的逻辑推论:因为名家典范作品有诸多这样的(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几个分句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用例,所以这种用法正确,所以天津卷中的句子无语病,而安徽卷中的句子不规范。笼统地看,按严老师的标准,安徽卷中的句子其实也可以认定为规范用法,因为它也属于“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情况。但严老师有这类分析:名家典范作品虽然有“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用例,但只在“偏正复句”中使用“只要……都”、“如果……就”“因为……才”、“虽然……但”(见上例)这些关联词,没有在“联合复句”中使用“不但……而且”的用例,故安徽卷的句子不规范。这里,严老师是严格遵循名家典范作品有无用例这一标准的,哪怕有“双重标准”之嫌。

按严老师的判断标准,假如以上用例或者类似用例出自学生、出自一般人,该怎样认定呢?大概会认定为不规范吧。这就不好理解:同一类句子,为什么出自名家就规范,而出自一般人就不规范呢?认定其规范与不规范,为什么要因人而异呢?

毫无疑问,通常我们对例(21)—(24)会毫不犹豫、毫不客气地指出其是病句,且指出其病因是违反关联词语的使用规则——“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还会将其修改为:

(21)他不但语文好,而且数学也好。(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他”,故将关联词“不但”调在主语“他”的后面)

(22)他虽然语文好,但是数学不好。(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他”,故将将关联词“虽然”调在主语“他”的后面)

(23)因为他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大家评他为三好学生。(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他”和“大家”,故将关联词“因为”调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他”之前)

(24)虽然他很凶,但是大家不怕他。(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他”和“大家”,故将关联词“虽然”调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他”之前)

我们肯定不会对学生诸如此类的用法听之任之,一定会指出病因,加以修改,并提示规律,提出判断标准,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杜绝类似语病。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我们判断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会毫无顾虑——学生常有语病,需要教师纠正,且帮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二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正确使用”的标准,我们正是以这个标准为标准去判断、去纠错的。否则,我们凭什么去认定学生的用法错误呢?又凭什么理由去分析纠正呢?又何以告诉学生“正确使用”的规则呢?

而对上例中的(16)—(20),我们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这些用例既然刊发于正规出版物,那就不会有错。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我们的对象不再是学生,二是因为我们对所持的标准有所怀疑。而对上例中的(1)—(15),我们的态度难免更会不同:这些用例既然出自名人大家的典范作品,肯定不会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标准!

然而,对待学生与名家,我们不能用“双重标准”。如果学生的用法是错的,那么,名家类似的用法也应该是错的;如果名家的用法没有错,那么,学生类似的用法也应该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而对学生诸如(21)—(24)之类的用法也认为是正确的吗?恐怕不能。我们如果认定学生的用法是错误的,也就应该用同一标准,认定名家的类似用法也是错误的,而不必为尊者讳,不必因尊者变。这里,应该承认规范标准具有普适性,运用标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

事实上,虽然以上(1)—(20)的用例不妨碍理解(因为有具体语境,再加上人有较强的抗错纠错能力),但对其稍加推敲,还是觉得大多表意不够明确——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这样的句子常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主语A……,主语B……,主语C……,……以为要说不同主语发生(存在)的不同事情(情况);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这样的句子常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主语……,……,……以为要说同一主语发生(存在)的不同事情(情况)。看完全句,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如此!

如(1):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只要你能弄钱,别人就会……”而改为“你只要能弄钱,什么都做得出来”,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2):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别人就会……”。而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5):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宝玉虽然挨打,但还……”。改为“虽然宝玉挨打,老爷也要自重”,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6):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汗虽然出了不少,但还……”。改为“虽然汗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因此,如果我们承认有规范标准,承认规范标准具有普适性,那么,其余句子都应该修改,或调整关联词位置,或删除关联词:

(3)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应将“正是因为”调在“《西游记》”后。

(4)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量也还是可观的。这句话全句的主语不全是“汉语”,后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音译词”。因为“数量可观”是指“音译词”而不是指“汉语”。故“虽然”“但是”的位置正确。

(7)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应将“虽然”调在“延安”前。

(8)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应将“眼睛虽闭”改为“虽然眼睛闭着”。

(9)提货单尽管卖来卖去,水还躺在东海里,纹丝不动。应将“尽管”调在“提货单”前,并在“水”前加“但”。

(10)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应将“既然”调到句首。

(11)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应将“既然”调在句首。

(12)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应将“如果”调在句首。

(13)他若能存一万元,我们就烧高香了!应将“若”调到“他”前。

(14)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应将“不但”调到“汗”前。

(15)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上廷。应删去“既”,否则句子不通顺。

(16)虽然他只有32岁,但早已成为该镇的服装大王。应将“虽然”调到“他”后。

(17)由于他工作卖力,没多久就添置了彩电冰箱等高档用品,家里的存款也多了起来。应将“由于”调到“他”后,也可删去“由于”。

(18)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充分,差点儿就不及格。应将“由于”调到“他”后,也可删去“由于”。

(19)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应将“由于”调到 第二个分句的“你”后,也可删去“由于”。

(20)由于我实现了先写“下水”文章的誓言,对学生作文指导十分有利。 应将“由于”调到“我”后,也可删去“由于”。

笔者注意到:虽然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但后边分句的关联词有的不能放在主语前,如“就”“便”“也”“还”“却”等单音节词。因为,根据汉语的习惯用法,即便在单句中,这些单音节词一般也是用在主语后的。

以规范标准为依据,认为名家的用法也有不规范之处,这似乎有些“不恭”;但不遵守规范标准的普适性,运用标准因人而异,搞“双重标准”,这对普通人特别是对学生又很“不公”;而如果不要规范标准,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认可各自用法的“合理性”,那又没有所谓的“规范”可言——学生病句也不用修改或指出,这显然也很荒唐。权衡矛盾利弊,看来,语言运用还是应该有规范标准,且承认规范标准的普适性,运用标准一视同仁而不因人而异。当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约定俗成”(哪怕积非成是)毕竟是语言运用的一条准则。但“约定俗成”仅仅是语言规范的“一条”准则而不是全部准则,规范还需遵守语言的内部机制、内在机理。为纯洁祖国语言,为便于“全体”沟通,还是应该有一个需要“全体”遵守的规范标准,在这个规范标准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不符合这个规范标准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屈从的。

为什么人们使用关联词不能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呢?这是个值得从语用角度思考的问题。笔者揣测,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说话或作文潜意识里强调第一个陈述对象(主语),故将这个陈述对象置于关联词之前,顾不得全句有几个陈述对象,如“他虽然很凶,但是大家不怕他”;②说话或作文潜意识里强调复句关系,故将关联词放在陈述对象前,顾不得全句有几个陈述对象,如“不但他语文好,而且数学也好”;③口语表达粗糙,仓促间顾不得关联词位置(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人们日常场合的口语交际常用“有病”用语,不仅仅是误用关联词);④头脑里“欠缺”相关的规范标准,使用较随意。这些,人们都难以避免,因而常常出错。为什么名家也会出错呢?就因为名家也是人,也有与一般人相同的心理机制,故即便规范意识强,也难免有错。因此,应该承认语言运用有规范标准,应该坚持规范标准的普适性,不因人而异,不为尊者讳,不因尊者变。否则,就无“规范”可言。

[作者通联:贵州福泉中学]

猜你喜欢

语病关联词用例
用关联词造句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省略主语不是语病
——也说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处“语病”
媒体常见语病辨析六例
抓住特定词语辨语病——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