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父》“非指示性”教学实录

2009-12-15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渔父小组长屈原

黄 超

【教学设想】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学中将遵循“先言后文”的原则和程序:先让学生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掌握字词句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学习其中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素养。

同时,教学中又将遵循笔者导师郑逸农先生“先生后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原则:不管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做现成讲解和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在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后,教师是一个及时的促进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言”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读、齐读和合作解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的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生死问题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判断,并能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体会感受,及时捕捉学习灵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教师用幻灯片亮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啊,当一个人用尽心血去呵护的人生理想一旦破灭时,他(她)心中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去感受屈原心中生与死的剧烈矛盾,去感悟他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并用心去思考生与死的真谛。

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教师:今天是借班上课,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随意交流。

教师:现在我来问问数学课代表好了。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数学课代表: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

教师:我再请英语课代表说一说。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英语课代表:了解古代的一些情况。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虽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但基本意思说到了。我也来说说,就算是方法介绍吧。(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文言文有两大学习价值,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二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即一言一文。文言文言,有言有文。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两点来展开学习。

三、学习语言文字

1.自读课文

教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读之前,我提三个要求:第一,不要齐读,每人自己用心去读;第二,要读准字音;第三,要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两分钟左右。

2.自主学习

教师:这篇文章字词句的意思,我不准备现成解释和翻译给大家听,我想让同学们自己主动结合课文注释梳理一遍。每人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梳理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请写在备用纸上,或者直接在书上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梳理,三分钟左右。教师巡回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并及时插话,介绍方法:在梳理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的,一是字词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二是句子方面,要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3.互助学习

教师:刚才在梳理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老师仍然不准备对各位的问题现成释疑解惑,而要让大家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请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相互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及时记下来,待会儿提交班级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合作释疑。

教师:刚才大家交流得比较主动,小组长们还在草稿纸上记下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请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一小组长:“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教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让每个人都尝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才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翻译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往往就是句子中某一两个词,含义或用法没搞清楚。“与世推移”中的“与”就是“和、同、随”的意思,“世”就是“世人、世道、社会”的意思。“移”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中的“移”是什么意思?(许多同学插话:动摇,改变。)对,没错,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说得不好听点,那叫“随波逐流”。

一小组长:“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中的“皓皓之白”、“尘埃”怎么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皓皓”是“洁白”,“白”也是“白”,这里的“之”应该是“的”,所以“皓皓之白”可能要理解为“纯净的白”、“纯洁的白”,后面再加上“的身体”,以使句意完整。“蒙世俗之尘埃”中“尘埃”是“灰尘”,这里引申为“污垢”。

一小组长:“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淈其泥”“扬其波”什么意思?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淈其泥”是“搅浑那泥水”,“扬”是“扬起、掀起”,扬起、掀起那波浪。句子的意思相当于“推波助澜”。

4.教师检测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刚才的学习效果了。我用幻灯片亮出题目,每亮出一组,大家都要一起开口说出答案来,每人都要动口,不能做旁观者。

题目1: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枯槁;②凝滞;③莞(尔);④濯濯。

题目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③形容枯槁;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渔父莞尔而笑;⑥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题目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③安能以身之察察。

题目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现场反应良好,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学生前期学习效果不错。)

5.播放朗诵音频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全文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听听朗诵的录音,边听边自己读。录音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自己作出调整。

播放《渔父》朗诵音频,学生朗读。

四、学习文学文化

1.确定学习主题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文言”之“言”,接下来要进入“文言”之“文”了。我先给大家介绍胡适先生的一个观点(亮出幻灯片):“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既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个工具去领悟文章传什么情,达什么意。现在请自主确定一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且有探讨价值的话题或问题,并自己作出基本的探究,形成基本的理解。

学生独立学习,五分钟左右。

2.交流初步成果

教师:现在请把你自己的话题或问题以及基本理解说给小组同学听,每人依次轮过来。各位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话题或问题及理解是好还是不好,关键是每人都参与进来。

各小组同时进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小组重点探讨

教师:刚才每个人都在小组内交流过了,现在就请各个小组从组员的发言中重点选取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继续展开深入的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准备代表小组发言。

小组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长发言的时候,要求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分享到你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屈原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我们的结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因为“独醒”而被流放,可见屈原没有像常人或隐士那样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而是把自己与祖国真正融为一体。他把自己全部的忠诚与智慧都献给了祖国,虽然浑浊的世间没有人了解他,虽然楚国贵族把楚国弄得一团糟,但他不采取和祖国分手的态度,而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要保持清白的节操,以身殉国。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教师:这个小组探讨了屈原的伟大之处,说得有理有据。

第二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这样唱是为什么?我们小组认为,渔父这样唱是为了想让一些人知道,不管水是清的还是浊的,它都有自己的作用;也让屈原知道,不管世间的人是醉的还是醒的,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唤醒他们,那你就不会那么孤独了。

教师:说得挺有见地,我也挺受启发的。

第三组:我们小组探讨的问题是:本文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代表了什么形象?我们的理解是:渔父是一位隐士,是道家的一个忠实的信徒。他是以一个隐士超然脱俗的心态与屈原交流,然后与屈原分道扬镳的。他是一位“高人”,他是以高蹈遁世的形象来劝说屈原的。

教师:一些词汇用得挺专业的,可能参考了一些资料书,但分析得有深度。

第四组:我们小组的问题是: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理解是:他是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这样做体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教师:说得简单了点,但分析语言有些深度。

…………

5.教师介绍学习心得

刚才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作为课堂的一员,也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启示。

在名家观点的指引下,我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本文写了怎样的人?我的基本理解是: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屈原;写了一个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还写了一个与屈原格格不入的、恬然自安的渔父。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段音频,这段音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过的一个节目的录音,请大家仔细听听。(教师播放音频给学生听。具体内容略。)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写人,传情达意的?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运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让渔父和屈原在江边相遇、对话,使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跃然纸上。“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刻画人物,非常真实而直观。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事理或哲理,如“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写作时值得借鉴的手法。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到“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之中来探讨,因此我想到——文章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基本理解是:对屈原生与死的讨论很多,我想到的是:死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且后人记住了他。但是人们记住屈原的原因,不是他死得非常独特,葬身鱼腹之中,而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品质和人格。我又在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恋爱失败、考场失利动辄跳楼、投水、爬上电线杆而终了此生的人,是为了什么呢?他们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对我来说,我想我会用迎接节日的心情迎接那不必急于求成的死亡。

这是我思考的三个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和异议吗?有的话请大胆提出。

学生没有提出。也许是借班上课的缘故。

五、总结课堂学习

1.齐读体会

教师: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言”和“文”都做了一番学习探究,现在就来齐读一下文章,深入体会一下。读的时候,注意把握两人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学生齐读,效果不错。

2.自主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屈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概括一下自己的学习。可以是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是感受到的精神,也可以就今天的学习方式发表一点看法。先请每人在纸上写一写,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我给四个机会,让同学起来说。

学生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屈原了。

学生二: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宁死不屈,有的人随波逐流,而屈原属于前者。现在我深有感触。

学生三:今天我们的学习是从浅层到深入,这种学习让我们的效率更高。

学生四:这堂课先让我们学习言,再让我们学习文,以后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教师:我也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是我们第一次配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配合得很默契,让我跟着大家一起进步,谢谢你们!

六、推荐课外读物

我们常说,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现在我给大家推荐几篇文章,请大家课外抽时间去阅读。(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第一篇是:《屈原可能走别的路吗——关于屈原之死》,第二篇是:《生与死:“美”的颂歌和悲歌——论屈原的生死观》;第三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四篇是《离骚》。

[作者通联:浙江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渔父小组长屈原
分餐小组长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