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因“需要”而精彩

2009-12-15郑友霄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应试主观心灵

郑友霄

有关写作和写作教学,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话要说,但看看目前的学生写作和一线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家说了那么多,却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前中学一线的写作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奇怪”的现象。

暑假期间笔者浏览了一些博客,不经意间发现了博客中一系列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出自一位语文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作文没有突出表现、刚读完初一的学生之手,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笔者向这位学生了解情况后,得知她写这些博客文章的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是一气呵成的。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得知,平时她不怎么喜欢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她也仅作为任务对待(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一种普遍态度)。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读了其中的几篇博客文章,认为我们有必要做如下几点思考,写作和写作教学必须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

一、缘于真正的需要,是写作的内在动因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是为了作文考试而写作吗?似乎是这个原因。但有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写老师布置的作文?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的写作教学最后却使得那么多的学生对作文感到深恶痛绝,甚至不愿写任何东西了呢?另外,学生的自由写作对考试有用吗,我们能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形态吗?

可以说,作为一线教师和在校中学生,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的困惑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追问中。

搁置纷争,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当考试作文还没有开放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时候,它就必然会存在应试技巧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写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一味依从作文教学的应试功能而全然走向应试作文教学,那我们又将吃力不讨好。原因很简单,应试写作虽然不可缺少,却只是学生写作需要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在很多时候,写作与考试无关。所以,当学生没有应试需要的动力与内驱力时,应试写作的价值就显得相当有限了。

应该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从理论上讲,自由写作更符合人的天性需要。同时,自由写作应该写作时间自由、写作内容自由、写作方式自由。只有这些都自由了,学生的写作才是因需要而发生。正因为因需要而写,他们的写作才因有需要而有兴趣,因有兴趣而形成内驱力,因有内驱力而能得到持续发展。

所以,上述两种写作教学形态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价值归宿不同。自由写作的目的更多指向为什么而写作的“治本”问题,应试写作则更多指向中学作文评价考核的“治标”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从学生切实需要的角度运用好它们。

我们不妨从上面这位学生的博客文章开始说起,她写这些文章完全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意愿。而平时,在我们布置作文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用真情实感来要求学生写作,并将其作为评判作文的标准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对写作者而言,真情实感不是想有就有的,正如你对一个人的感觉,不是想有感觉就有感觉的,它往往出于主观或客观的某种需要。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学生的真情实感都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就拿这位学生来说,她之所以想写这些博客文章,是因为这些事对她的心灵世界造成了影响,对她的情感有了触动,使她有了一种想说想写的欲望,至于写出来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读者,也许是为了和博友分享,也许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命轨迹……

所以,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真情实感的写作观一直是我们评判和要求学生写作的标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或想写真情实感但写出来就不是真情实感了呢?很关键的一点是,真情实感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并且学生对真情实感的抒发应该出于一种需要和动力。

比如,这位学生博客中的第一篇文章《初中第一次春游》,这篇小短文前面的叙述是相当平淡的,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甚至没有必要的详略安排、细节描写、情节刻画。但就是在结尾这一段我们看到了她写作的内在需要,她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就过去了。好想再玩啊,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伤心的事总想想尽办法去忘记,可快乐的事总想再来一次。难道不是吗?”这就让我们看到,这位学生之所以非常渴望表达这一次春游,是因为这一次春游中的快乐体验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这种快乐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写作业所无法体会到的,是所有老师嘴巴里讲不出来的。同时,她觉得,不把这次快乐记录下来,就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因此,她就愿意去写,愿意用自己最真实的思维与情绪去表达。她也不管写得好不好,不管取材是否详略得当、中心是否突出、立意是否深刻。

同样对于一件事,同班的许多同学都去了,但他们并没有用写作来抒发什么。这说明这次游玩没有使他们产生个性化的真情实感,没有促使他们产生表达的需要。所以,我们想尽办法,希望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成了一相情愿的举动。此时,如果他们仅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写,结果可想而知。并且此时,即使我们采取各种写作技能和方法对其进行指导,效果同样不显著,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的心灵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说,事情本身没有真情实感可言。试想,同样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恐怖作家能把它写得让人不寒而栗,而我们却怎么也写不出那种令人担惊受怕的感觉。这是因为心灵感受的力量促使个体形成了个性化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得事情本身具有了真情实感表现的可能。同理,同样一次春游能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既然这样,学生是不是只能靠天赋来写作了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而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种需要论。但同时,除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理解的欲望、审美的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他指出,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层次需要之中。

从写作的本质来说,写作的需要更接近于不属于基本需要的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的需要。

根据这一理论,要解决为什么写作这一前写作阶段问题,教师主要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审题、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而是如何激发学生深化对身边人、事、物的认识,给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新视野,从而树立重新认识的需要。人的认识理解是辩证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重新理解,产生再次观审这个世界的需要,此时他们真情实感的写作才有了真实的动机。而这种激发需要的写作教程内容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系列课程,甚至没有系列案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个性化真情实感的写作需要是偶发的,是不自觉的。所以,在前写作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拥有对事物深化认识的需要,对人和事物有审美的需要,如何指导学生找到一种表达的需要,对写作至关重要。而要激发表达的需要,只有培养学生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丰富的内心感受,有着不断细化、深化的思维情感品质,写作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源头活水。

二、主观差别的需要,是写作的主要内容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现在在中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那就是写学生身边的事情,写他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颦一笑。

这个看法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颦一笑,学生就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朱自清眼中的细雨像花针、像牛毛。我们眼中的细雨要么还是细雨,要么也是像花针、像牛毛。我们看父亲买橘子,可能只想到橘子买好了没有,朱自清却看到了一个深含意蕴的背影。

当然,学生的写作和作家的创造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文章的生命在于个性,而所谓的个性不仅仅是写出别人没有的生活,更是指面对差不多的生活,每个人的主观千差万别。对学生而言,写作内容与其是写各不相同的事,不如说是去写出每个人主观感受的极大差别。因为,对一般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是大致相同的。所以,每次写父爱,总是去医院看病、在雨中送伞等老套的东西。其实,写这些事没有错,这些事也确实使他们感受到了父爱,但他们之所以千篇一律,没有打动我们,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这看似相同的事件中自己内心的一点独特感受,问题是他们没有在看似相同的事件中去扩大自己主观感受的差别。所以,如何把平淡的生活写得精彩,如何把简单的人和事写得趣味横生,就是在写作中主观差别如何扩大化、如何个性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写作的材料和主要内容。

笔者一直认为,在我们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将放大主观感受差别养成一种需要。我们不妨先看一篇文章。

幸福时刻

耶耶耶!

我觉得我好幸福啊……

今天又好多人送给了我祝福!

尽管……但是

偶还是非常开心的,

起码让我知道了,

还有人会对我说,生日快乐

现在我的心情偶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

也希望那些送给偶祝福的人也天天快乐……

是你们让我自己又见到了久违的微笑

现在……我对人生又有另一种领悟

那就是——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你了,你也不能抛弃全世界的人

可能人生都会有点小磨擦和挫折,

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用微笑来面对生活……

就算是,天塌下来你也不怕(因为有地顶着呢!)

所以,让偶们一起来加油!

为生活的精彩而喝彩吧……

这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位同学(包括所有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祝福。文中的事情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生日的时候,有人给了她简单的祝福,这样的祝福许多人都会碰到。有的学生也想把它写成文章,但为什么最后有的孩子却写成流水账了呢?因为,这些孩子没有拥有一种扩大主观感受的意识与需要,直接体现在文中的就是——简单的事情被写成了简单的事情(内心感受的简单)。

而本文的作者就有点不一样了。因为她的内心放大了对简单祝福的主观感受,所以她表达的需要也就显得异常的强烈。当这种得到别人尊重的幸福感需要倾吐时,这位同学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反映在文章中,一开头就出现三个“耶”。

而且文章还写到“起码让我知道了,还有人会对我说,生日快乐,现在我的心情偶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也希望那些送给偶祝福的人也天天快乐……”

从“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幸福感,还看到了她有一颗“祝福我的人,我祝福你一生”这样感恩的心。并且,她还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领悟:“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你了,你也不能抛弃全世界的人”,这种心灵世界中美好情感的成长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我们教化的,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一次简单的祝福,却给了她这么多复杂、细腻的感受。这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令人感动,而在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对简单的事情进行了无限的心灵丰富。甚至,我们可以说,写作内容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被心灵世界放大后感受到的独特的东西,身边的人或事或物只是写作内容的一个“外壳”,或者说只是一个“媒体”。所以,只要扩大主观感受差别的需要没有得到强化,学生的文章就很可能卷入到模式化的漩涡中,甚至成为流水账。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文章学、写作学指导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激发和强化学生拥有多姿多彩的主观感受的差别,并让学生把这种差别能力的形成作为他们的一种常态需要。

我们不妨以《爷爷,你走好》这篇文章为例,再次说明主观感受的极大差别对写作的意义。

平时,不会去想那些生离死别……但是……

8月10日早上,堂哥的一个突然来电让我和姐姐都惊呆了,我们听了之后马上赶到爷爷家,邻居说……

爷爷在老人会那几天刚好在刮台风,不热闹的老人会门前站满了人,我们到达的时候,爷爷躺在地上,脸色发白,医生仿佛也无能为力,在来到老人会的路上,我和姐姐碰到了奶奶,泪流满面……很是为她痛心。

爷爷还是走了,走得好快,连家都来不及回。葬礼安排在3天以后,这几天,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我不断地为爷爷烧纸。也有许多人来拜爷爷。我想……这是死者应得到的尊敬吧。可是,人都不在了,要这种所谓的尊敬干嘛。

葬礼那天……亲戚、邻居都来为爷爷送行,我还是在里面烧纸,奶奶靠着墙、在旁边痛哭。还有两个堂姐和婆婆一直在哭,我看到他们哭成这样、看到爷爷盖着厚厚的被子,我也忍不住流泪了。葬礼很庄重,我搀扶着奶奶,让她为爷爷送一程,我们此时的心情真的就像花圈上写的一样——“沉痛哀悼”。

我的不靠边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边旋转,如果爷爷复活的话……那大家会多开心啊,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爷爷……只想和你说一句,你慢慢走,安心的走,我们会照顾奶奶的。

天堂的爷爷!

您的孙女 余梦雅

这篇文章是这几篇小文章中最好的一篇。从文章本身讲,它最能打动人心。好的文章总能打动别人的情感体验,但同时它却是以先让自己动情为前提的,所谓的动情就是自己主观感受的极大丰富。从写作的角度讲,这位同学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打动人心,是出于她对生死深度理解和表达的需要,这种需要显得如此深刻,才使得她写得如此动人。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对生离死别是缺乏深刻体验的,但这次活生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死之别却让她感到,活着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和需要,没有活着,一切有关活着的需要都将失去前提。同时,作者还在这种需要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这种体验深深触动了她幼稚的心灵,以至她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活着,甚至希望爷爷能复活。这种幻想式、不合逻辑事实的描写,正是作者主观感受无限扩大的结果,主观感受完全超越了客观事实,这在审美情感上走向了极端的丰富,这就是审美价值超越了实用价值的理论。

三、自由写作的需要,是写作教学的常态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觉得自由写作应该是学生写作的常态,他解决的是写作中“治本”的问题。当然,在应试作文无法和学生脱离关系的当下,我们没有理由漠视写作的应试功能,我们也不认为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结构、如何用例、如何开头结尾等技巧性的写作教学没有一点道理,没有一点价值。但这些技巧性的知识教学如果脱离了“写作需要”、“修改需要”这个基本的前提,那这些陈陈相因、老生常谈的写作教学知识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自由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需要,当然这种需要的教学激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前写作阶段,写作教学的功能就应该体现在:学生真情实感个性化的需要得到了激发与强化。在写作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学生主观感受尽量产生无限差别的需要得到了激发与强化,而这些都是应试作文无法解决的。后写作阶段,写作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修改、升格,自己的写作需要得到激发和强化。

应该说,为了解决写作的应试功能,我们不应该从应试本身去用“主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在“非功利”的教学形态中去走“应试功利”目的的道路。这正如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做大量的习题,而是在阅读的兴趣、阅读的需要、阅读的质量、阅读的品质的逐步培养中实现的。

所以,学生写作写什么、我们写作教学教什么就很清楚了。学生应该以自由写作为主,在自由写作的道路上走向“想写、能写、善写”。写作教学教什么,就是激发出学生个性化的真情实感,扩大主观感受的差别。然后,在自由写作风雨兼程的道路上完成应试作文的化茧成蝶。

那如何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真情实感,强化学生主观感受的差别呢?

笔者认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远不如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来得密切。写作是文字对经过心灵感受后的生活的一种实现。生活永远是客观的,而之所以客观的生活能成为主观的作文,是因为心灵感受把生活主观化了。而这种主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在“阅读对大脑信息的文字输入和写作对大脑信息的输出”上。所以,简单地说,是文字把生活主观化、个性化了。也可以说,是文字输入输出在心灵大脑中的交流,使得思维品质细化深化,从而使得心灵感受丰富多彩了,最终也使得客观生活“变异”得丰富多彩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阅读的需要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到写作。华东师大的荣维东博士在《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中也提出:多读比多写更利于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国外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他提出:高质量的阅读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生活表象,改变一个人的信息量、信息结构、知识状况,包括他们关于写作的语用知识、能力和技巧等等。

当然,写作之所以难以确定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写作内功的真正修炼不仅仅在于写作本身,它与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拓展和提升有关,与阅读的质量方式有关,与个人的遗传、气质、心理、环境因素有关,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能力有关。而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又是相当复杂的。

所以,当所有人都无法研制出科学的写作教程时,我们不妨以需要论写作教学为切入口,因需要而进行写作和写作教学,从一个个有效的教学案例做起,这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应试主观心灵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唤醒心灵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