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
2009-12-12刘良木
刘良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学习效率;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45-01
2009年10月16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齐聚阶梯教室,参加一年一度的教学研究系列活动动员大会,大会第二阶段提出:“《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课堂观察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全新的教育理念,一个个身边的课堂教学实例,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组的老师,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观察、思考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一、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具有对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绎和交互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就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二、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应用的目的
新课标下的多媒体已经不再仅仅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决不是将学生吸引到多媒体花花绿绿的演示上,这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给学生呈现一幅“祖国60周年大庆”阅兵的视频,60门礼炮齐鸣,响彻云霄,伴随着国歌的奏响,广场上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胡锦涛主席乘红旗牌检阅车,依次检阅了在长安街威武列阵的44个地面方队。“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等飞机呼啸而出、争相亮相,有的拖着五颜六色的彩色轨迹的划过蓝天等等画面。但是如果放一段警察与黑恶势力的打斗,也许就会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反而想到的是黑社会多么伟大,潇洒。所以多媒体的应用选材恰当,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为前提,注重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三、 多媒体与老师的关系
在新课标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如Powerpoint幻灯片、电视、录像、投影等,都是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的资源,教师成为多媒体的主人,而不再被多媒体所左右,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用它做什么,都由教师来决定,而不是教师被多媒体所驾驭。多媒体成为灌输式教育的工具。而且教师也容易被多媒体所迷惑、所左右,比如有的课堂上多媒体唱了主角,教师只是操作电脑,虽然内容看起来五彩缤纷,但是实则是中看不中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反而学不到东西。“用”与“不用”多媒体之间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反之,适得其反。
四、 多媒体与学生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内驱力”,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使人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制作动画学生把自己带入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的情景中。
学生在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制作课件。在6月进行的常州市八年级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设中,我校八年级7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其中116人满分),均分领跑全市。根据此情况,我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电脑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所以要发挥我校学生优势,让此优势更加升华,不仅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电脑,而在语文课堂上把信息技术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实践,这也响应了新课标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针对上述的种种因素,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课件的制作,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增大课堂的容量。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谢永红.张明波.多媒体技术应用[M]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军.运用电教媒体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语文学习[J]2006,(7).
[5]陈文选.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