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与学习成绩关系之研究
2009-12-12李康立
李康立
摘要: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为何成为基督徒以及这一现象对大学成绩的影响是本文力图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背景;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75-0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为何成为基督徒,及这一现象对大学成绩的影响是本文力图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中国民众的信教现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在中国没有纯粹的宗教信仰,所谓信教是出于功利心态。这亦影响到人们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认识,例如将其划入“思想政治问题”的范畴。事实上大学生真正实现了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具有宗教情怀,更进一步深入到在其生活中,努力面对生活和学习,去实现信仰中所要求的“荣耀主”的信仰意义。本文志于对大学生在具有信仰之后成绩的变化进行研究。
二、研究背景
大学生信教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年来,中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增多。1928年-2001年,我国可统计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教人数从100多万增加到600多万,不能准确统计的佛教、道教信教人数增加也在100多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有调查显示,我国宗教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入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又占到30%左右。以山东某市为例,1991年,该市信教人数不过30人,且大多数是老教徒,而1998年底就增至3063人,原来70%一50%是中老年,现在6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35岁以下的占30一40%。在新增青年教徒中,文化层次较高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对山东某教堂信教青年状况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对上海沐恩堂的调查表明,1996年参加初信栽培的人员共40名,其中大专以上的慕道友96名,占总数的22%.1997年上半年受洗的人中,35岁以下的占三分之一,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
三、文献综述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份子群体,也受到社会上“宗教热”的影响。陈村富在对浙江基督徒长达九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中国目前正在崛起的信教群体正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群体。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8%。税国洪等人2002年对重庆四所高校大学生的宗教态度进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13.3%的大学生在问卷中表明自己具有宗教信仰。邓国峰和龙妮娜2002年调查了广西大学生宗教观,在286名大学生中,信教的有46人,占17.2%。戴嘉宝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的问卷调查统计(不含少数民族学生)显示,17%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一4%之间。
四、研究意义
由于上述关于大学生基督徒人数统计存在着抽样差异和统计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统计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难以精准。但是,从众多数据中,可以得出:大学生中出现信教热是个事实命题,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起了各方面的新现象发生。然而,和社会关注度不相称的是,以大学生基督徒为样本的成绩研究还不多见。这给本研究留下了探究的空间。与普通基督徒群体相比,大学生基督徒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认知水平,这些因素是否造就了大学生基督徒群体的独特性?大学生信教热能否促进其在大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作为基督徒身份,能否促进与基督徒同学之间、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有益交往?大学中的基督徒成绩的提高与他们的信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那么相关性又有多大呢?还会受到其他何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是否和时代背景的变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一现象又会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怎样的作用?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正是激发研究兴趣的原动力。
五、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于信仰这类牵涉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领域知识比较多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社会学的研究侧重于诸如对宗教教徒的仪式、活动等外向型、广延型的理论探讨研究。例如张敏对温州基督徒的调查等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则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内在型、纵深型的探讨,包括对基督徒的态度、观念等的研究主要采取配对抽样的方式,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化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在大学、教堂或者地方教会进行调查。希望通过实施调查获得大学生在其信仰中,对信仰亦有深度的参与和融入程度,以及由于教义的启发和仪式的感悟,伦理层面的思考和信仰的自觉反省亦会凸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信仰人格”的萌生,从而去解析基督徒如何实现身份认同与阐释的问题。进而通过这一社会学概念去解释大学生信教的动因、维持、强化,转变为学习动机的内化而导致的学业进步。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使得个人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使个人培养起基督徒的责任意识:它鼓励人们去分享一些“终极”的价值和信仰,提供了更强的认同纽带。在归属感、责任感、和价值感的驱动下,更加进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