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隐性课程教育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09-12-11仲韧
仲 韧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涵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对身心发育跨入成熟时期的大专生,素质教育应结合专业步入一个较高的阶段,隐性课程对大专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教
1 隐性课程的概念
根据隐性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在概念的归属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归属概念应该是学校文化。首先,因为“课程”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作为教育的“衍生物”和体现教育要求的手段,课程应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即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其次,在教育学范畴内,课程是指依据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的教育内容,定义中的“教育内容”应该指文化;概念的外延上,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上所讲的课程严格来说是“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内部开设的,所以隐性课程是学校生活经验中除显性课程以外的影响,不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概念的内涵上,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是偏向于非学术性的;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两者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
2 学生就业环节中显现的对隐性课程教育的需求
2.1 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性矛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净增70万~100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实际上,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市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增长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其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2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
在大多数行业中,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还必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成熟企业,特别是在市场上占优势地位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招聘,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可见,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2.3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的素质弱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然而,通过通市场对毕业生的考验。目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业知识专而不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渊博的学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其实是让学生“专而不博”。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导致知识面较窄,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不强。
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对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学生既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
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
3 重隐性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3.1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首先,要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3.2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
3.3 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4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4 性课程在高职院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效果分析
通过完成收集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表150份、企业需求员工素质、能力情况调查表50份,以及完成各种“隐性活动”比较材料,效果分析如下:
打字排版比赛、电脑组装比赛、网页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相关讲座、计算机知识竞赛、学风竞赛月、英语等级考试专题讲座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及学习能力;30人绑腿跑比赛、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就业模拟大赛、跳蚤市场、各种演讲比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沟通能力;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考试、安全检查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女生生理知识讲座、卫生检查、卫生讲座、文明宿舍评比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创意策划大赛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车站义务劳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协助交警进行交通管理、三下乡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十佳歌手比赛、各种晚会、模仿秀大赛、书法大赛、服装造型设计比赛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才艺水平;废物利用比赛、勤工俭学等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74-77.
[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
[3]黄立营.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3)
作者简介:仲韧(1982.11-)中共党员,学士学位,现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经验丰富,工作期间获得省级优秀班主任、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