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2009-12-11陈伟
陈 伟
摘要: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欧美金融市场遭受沉重打击,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均因美国次级债风险暴露而陷入了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很多国际性大银行纷纷破产,比如雷曼破产和两房被接管,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其对银行体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食用风险
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首先,存贷利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信用风险的加大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银行的坏账呆账,使得银行经营发生困难;其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再次,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注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监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防止银行呆账坏账的大量出现,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2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专家方法: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部门主管(专家)对借款企业的资信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贷款抵押品价值以及当时所处宏观经济等因素考察评分,并通过专家主观判断给予各个考察因素不同的权重,综合得出一个分值,以此作为信贷决策的依据。此方法存在一致性和主观性两大挑战,已逐渐被银行机构所放弃,为克服此种方法的不足,在此种方法中加入越来越多的客观定量分析。
信用评级方法:又称为资信评级或信誉评级,其基本分析工具是运用概率论,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级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方法,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以及可信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来标识其评定结果。
信用评分方法:信用评分方法以评价对象的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再以模型输出的信用分值或违约概率与其基准值比较,以度量评价对象的心信用风险大小。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主要采用信用评级的方法,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主管判断阶段,分析模板阶段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阶段。对照来看,由于国内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时间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信用评估人员,国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主要利用现有的最佳数据设计分析系统,同时将最佳信贷人员所利用的规划系统化、决策化。从而可以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处于上述的第二阶段,即分析模板阶段,主要是根据评估的需要操作时设置若干组评估指标,每个指标设置一个确定的参照值和规定的分值,具体操作时,如果企业的某一指标值达到了该指标的参照值的要求就给满分,否则相应扣减该指标的得分,然后加总各指标的得分即为参评企业的信用得分,再按照得分高低排序据以划定信用等级,作为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依据。
信用评级的过程一般包括三项工作:第一、确定评级指标体系;第二、确定信用评级的评分标准,也就是确定指标的参照值;第三、确定各项评级指标的分值。然而此种方法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国内评级指标中的定性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而定量指标所占比重不足,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来看,定量指标一般应占绝对的比重,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的内部评级体系定量分析占70%以上,而国内商业银行的定量分析比重多数不超过50%;其次、评价指标的参照值设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各商业银行选择的指标不同,参照值也不尽相同,参照值得确定问题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再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现行的这种打分法并没有考虑此种联系的影响,而只是简单的就单个指标打分,然后进行加总,存在重复积分的问题。
4 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风险压力加大,为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经济安全,势必要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借鉴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快速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统计模型纳入信用风险的计量,这种数量化的方法比较系统化、科学化。虽然短期内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构建符合这个协议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实事求是地建立系统化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这种内部评级法体现了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成果,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学习其模型,还要学习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
加快建设商业银行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一般来说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而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损失已经是无可避免了。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促进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加强对高质量数据的积累,并且对内部评级系统定期进行检验、升级和维护,促进信用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坚强外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切实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经济责任。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存在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银行的领导也由政府任命,按照行政级别管理,从而贷款的发放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这就会加大商业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所以,要加强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快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的建设。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管理人才的培养都相当匮乏,严重制约国际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所以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和急迫的,可以采取自己培养和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信用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只要建立社会统一规范的诚信系统,银行就能通过这个系统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并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等级,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超,钟望舒.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探讨.金融论坛2009(9).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5).
[3]徐保林.从商业银行战略视角看次贷危机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