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的数学课堂从把握教材开始
2009-12-11王景韩秀泽
王 景 韩秀泽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时所体现的基本理念。然而,教师对人教版的教材缺乏整体上的认识。究竟如何用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材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的例题呈现形式,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大量的精美图片,注重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融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情境中,注意通过主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孩子的思维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在不同年龄段,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不同,他们关注的问题和现象不同。
比如,一年级教材大多出现六、七岁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些生活场面、游戏场面和一些小动物的场面。这些场面容易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们的共鸣。如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图,就是考虑到刚进入小学校园的孩子,对童话故事最感兴趣的特点,而且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造情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发展。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师有时应本着“源于教材富于教材”的理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合理设计,重新进行编排,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有效的课堂。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把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12个数,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出示一个钟面,时针、分针和钟面上的12个数字可以分别闪动,具有直观性,有强调和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便于加深印象。
再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对整时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我又对这部分教材进行了改进:
(1)将六幅图做成动画的形式,原教材中这个练习是在最后部分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用动画重新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将六幅图上午、中午、晚上分为三组,每一组分别出现,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一天中有早上7点,也有晚上7点。
(3)对六幅图中的时刻做了部分修改,将起床改为6点半,做操改为9点半,睡觉改为8点半,这样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更深刻、更到位。
练习往往在课的尾声,学生正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此时,教师要很好地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将教材中的一些练习改为游戏活动,真正实现人人参与,调节课堂气氛,再次激发了学习兴趣。人人会学,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精神。
片断一:(将教材第75页《加减混合》的“做一做”改为活动)
(老师拿出装有2个皮球的篮子放在桌面上)
师:小朋友,篮子里只有2个皮球不够玩怎么办?
生:再拿几个来。
(请两个同学分别按先后顺序任意抱几个球放在篮子里)
师:谁能说说他们刚才抱球的过程,并列出连加的算式。
(生说)
师:小朋友,我们用连加的知识解决了刚才抱球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抱出用连减、加减混合的知识来解决球的问题呢?小朋友试试,在小组中抱抱球,并把抱球的情境用算式表示出来。
(小组合作,抱球说算式)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在抱球中最难、最有意义的一道算式说出来。
请其他小组的小朋友抱抱球,其余的小朋友当评委,抱对了,咱们就来点掌声,好吗?
(生出题抱球)
片断二:(将教材第76页的第2题增加一座“8”号房子)
师:小朋友们,游乐园的小动物分新房子了,可它们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子,正急呢,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那请大家根据算式找答案。
(生独立完成)
师:还有一座“8”号房子没人住,小朋友,你们想住吗?请赶紧编出得数是8的加减混合算式。
生:5+4-1
生:7-2+3
教材作为数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我们应积极地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培养自己调整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前提下,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潜心钻研,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八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