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不能缺失“人情世故”
2009-12-11孙建良
孙建良
一如往常地打开电子信箱,以为一如往常的寂静,没有任何的新信息。惊奇地发现收件箱后面有个(1),脑海里下意识地跳出来一句话:又是广告。准备一如往常把它打开,删掉。可是等到打开一看:人情世故零分。马上明白了是说学生的。
浏览了一下,大意是说作者答应几个考得比较好的学生考完到家中做客,突然发现这几个学生不会体贴人,连感谢都不会说一声;不知道在吃完饭后把碗洗刷等许多生活问题。于是作者就发出了感慨:只学会了自以为是,只学会了永不满足;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心想:有点不太全面吧,不会是这样一成不变吧。继而又沉思起来: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又如何解决呢?这极少的例子我现在还见到过吗?仔细想来,没有。倒是满脑子都是那很活泼,话语不断,来回穿梭的身影。想到这里不知不觉发起呆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正在进行的很有远见卓识的行为:教育改革。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感受最深的就是课程改革的新变化。
于是给他一个回复: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再说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呀。
回复完了仍在想:这种情况真的是越来越少了,由衷佩服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
不由得想起做过的一个统计:小学某个班的32人,下课后有6人做课堂作业的收尾,其余游戏的游戏,聊天的聊天,完成任务后的那6人各自跟伙伴玩耍;中学的某个班50人,下课后有9人在做课堂作业的收尾,其余各自游戏聊天。这说明他们的交流活动是很好的。这是情感和行为的自然而然的练习,对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原因是他们的作业少了,成绩的考核不再是以一张考卷为标准。在交流中感知、识别、了解和理解别人,体会并进行着情感及心理的经验积累。
从小学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有语文、英语、数学、综合课考试共计四门。其中的综合课包括自然、科学、礼仪、品德等。礼仪就是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而设置的,课程设置上就保障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从招生分数线和条件上来看:以某地2006,2007,2008三年的中录取分数线为例。
综合素质评定B等以上且学业考试成绩在596分以上的一志愿考生226人;推荐生20人;分配生15人
综合素质评定B等以上且学业考试成绩在597分以上的一志愿考生389人;推荐生35人;分配生86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录取分数线还是很宽泛的,最低分是300分,不到总分645分的一半,录取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不只是看重分数,还要求综合素质等级。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录取方式也很多,不再是单一的录取方式,至少有分配生、推荐生、志愿考生三种形式。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教育的保障。
所以,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工作。从制度上就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把出现个别情况的几率降到最低。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我想发电子邮件的那个人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五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