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2009-12-11徐俊忠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

徐俊忠

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做中学,学中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真正内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 课堂有效性

如果你问100个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可能90%以上的同学都会回答“喜欢”。但这种喜欢来自于对计算机网络游戏的喜欢,QQ聊天的喜欢,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信息技术课的喜欢。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都有一个感受:上理论课的时候,有多少同学在听?在机房上机时,又有多少人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在自觉实践操作呢?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暗地里叫苦,这课真难上!

以上所说的现象并不是虚构的,至少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滋味。我在责备学生学习不认真的同时,也在反思,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信息技术课更有效呢?“任务驱动法”是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真正内化。其中“任务”蕴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而且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

一、“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在设计“任务”时,可能有时会包含几个“任务”,那么作为教师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的“任务”和次要的“任务”,也就是你要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明确。例如在讲WORD这一节时,我要求学生在“我的文档”里先建一个文件夹,并且用自己的班级和姓名作为文件夹的名字,以体现自己的文件夹;然后用WORD输入一篇“短”文,并且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像这样一个“任务”,主要就是叫学生建一个文件夹,还有就是要把文章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至于文章输入的长短并不是这个“任务”的重点。所以老师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要本末倒置,面面俱到。

二、“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在实践中我们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这些操作听起来都挺简单的,但在上机操作时却显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到原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因此,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学习储存容量的单位时,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习者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储存容量的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是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感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例如,高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大虾”,更多的是“菜鸟”,有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碰过几回。如果给他们相同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些“大虾”很快完成“任务”,接下来无事可做;“菜鸟”们大多正好完成“任务”;而刚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学生则很难完成“任务”,即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这样,有的“大虾”会逐渐滋长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思想,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则会视学习信息技术为畏途,对信息技术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体效果是不理想的。

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因材施教。有适合“大虾”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降低“任务”难度,同时给予更多关心,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四、“任务”的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意识。因此,我们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节时,我叫同学们发一张贺卡给自己的同桌,提出这个“任务”后,同学们都在认真仔细地挑选自己心仪的卡片。这个“任务”同学们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的,因为和他们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就有送贺卡给同学的习惯。

因此,“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厚的学习、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任务”的设计要有意义和深度,要利于探究,能使学生学习时有“事”可做,能够创新。

我觉得通过“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结合以上注意设计任务,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使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上课轻松多了,课堂纪律不再乱哄哄,一团糟了。学生变得有“事”可做,教师自然就省心了。

当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并不只是运用“任务驱动法”就行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知识、学生、教师等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杂志社

《信息技术教育》.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有效性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