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12-11杨彬
杨 彬
摘 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作业设计关注发散思维。
关键词:实践操作 创新 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孩子的“真”,也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的行为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行为表象,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性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量一量等手段,让学生去发觉知识,对打破思维的定式,培养手指尖上的创新意识有更具体、更真实的意义。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拿来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并沿其侧面一条高剪开,把得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分析,找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由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推导出“圆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二、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课改的进程中,关于“提倡计算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已得到教材的广泛应用和教师的认同。教师更是力求自己的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同时,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迁移、创新等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时,“36+18”学生很快便算出了结果“54”。我用微笑表扬了孩子们计算能力很强的同时,提出要了解孩子们探索计算过程的要求:①先要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计算方法,并有部分学生举起小手。②在学生有一定自主思维的时候,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算法。③汇报自己或小组意见:
生1:我先算30+18=48,再算48+6=54
生2:个位6加8等于14,十位上3加1等于4个十,40加14等于54
……
④看到学生在计算中的奇思妙想,为学生送上赞赏的掌声,再引导学生比较计算的方法。
⑤最后理解课本例题。
在整个案例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以及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三、作业设计关注发散思维
对数学而言,思维是它的生命线,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不规则地进行联想,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而开放性题由于解法和答案的不唯一,条件的不完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我在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后,总是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达到了最佳。
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半是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不会去分析、比较,自然更不会有新的见解,也就不会有创新。我认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常设计相关题,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做一个数学教育的有心人,就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县清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