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想成时尚中心,最缺原创
2009-12-11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本报记者 赵 辉
有人说,上海开创了中国时尚文化的源头。从风情万种的上海旗袍,到摩登奢华的生活方式,上海曾经被赋予“东方巴黎“的称谓。如今,全球化让世界变平,上海这个昔日的时尚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是远东最时尚的地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在中国甚至是远东地区都是最时尚的地方,那时的香港和东京都在跟上海学。”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庆良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上海当时已是远东的金融中心。达官贵族和文化精英都以上海为据点,很多世界名流都到过或者向往上海。这形成了其时尚的领导地位。”“花花世界”、“冒险家的乐园”这些对旧上海的描述表明,上海文化具有商业社会时尚性的特征。中国品牌战略学会首席专家杨清山告诉记者,“时尚需要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推动上海成为中国时尚的一面旗帜。比如旗袍是国粹,在北京可能更多是代表传统,但到了上海,由于融入吸收了西方的元素就变成一种时尚,再通过所谓精英人物传播到其他地方。”
除了文化上的吸引力,老上海作为时尚中心还有物质支持。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初,纺织工业在上海获得了极大发展,这给时尚产业提供了工业基础。顾庆良教授说,上海当时出现过一批技艺成熟的裁缝和高档品牌。上世纪30年代,鸿翔是上海最受女性喜爱的服装品牌,据说一些名媛脱下大衣挽在臂弯里时,往往故意把鸿翔商标露在外面。电影皇后胡蝶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的衣服几乎都由上海鸿翔服装店包下来了,那里有几个老师傅,做工很考究,现在恐怕很难找到这样做工考究的老师傅了。”
上海时尚中心的地位削弱了
虽然很长时间以来,“上海制造”在中国象征着品位、格调、摩登、经典。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港台风在内地的流行,90年代日韩风的兴起,上海时尚似乎渐渐褪色。“上海时尚中心地位削弱了可能是一个事实。”顾庆良教授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建国后上海作为最初的工业基地,过于注重制造业,在观念上忽视了品牌、时尚的发展,再加上90年代末人们对发展时尚产业还有疑虑,在认识上仍有禁区,这也耽误了时尚业的发展。杨清山认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商品的国际化让更多的国际品牌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上海时尚地位因此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杨清山表示,要成为时尚中心有几个要素,首先是经济环境,人们的支付能力和生活质量要达到能消费时尚产品的水平。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占全球的25%,如果说上海能占中国奢侈品市场的30%,就应该具备成为时尚中心的经济条件了。时尚产业的规模还要足够大,一定的城市人口是必需的。其次,还要有时尚意识,也就是人们崇拜时尚,创造和引导时尚。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既有生产又有消费才能成为时尚中心。巴黎既是很多时尚品、奢侈品的诞生地,也是首先消费地。一些奢侈品品牌虽然来自意大利的城镇,但那里并不是时尚之都,因为那里只有生产,没有消费。而上海目前更多地是在消费时尚的层面上,缺乏生产、创造和原创。“过去上海制造是一种时尚的象征,但现在,旧上海的很多东西我们不再用了,或销声匿迹了,也就谈不上时尚了。”
缺乏鲜明特色
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上海仍具备成为时尚中心的条件,应如何重新打造这一中心呢?伦敦的经验值得借鉴。在2008年度城市品牌指数调查中,伦敦打败了巴黎、米兰和纽约,摘得“全球最时尚的城市”头冠,伦敦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英国前首相布莱尔1997年推出了“酷不列颠”计划,旨在将伦敦定位为酷而时尚的新锐城市。该计划还推广了绿洲组合、辣妹组合等摇滚品牌。摇滚歌星的个性、装扮在这个“酷”劲十足的城市里显得很和谐。
据了解,上海政府也制定了上海时尚产业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国际时尚之都”。上海计划大力发展以时装、箱包、皮鞋、服饰配件、家纺等为核心的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同时打造电子数码、美容、珠宝、时尚传媒产业集群。不过,要成为时尚之都,上海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顾庆良表示,每个时尚中心都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巴黎的浪漫、米兰的平和、伦敦的前卫、纽约的休闲、东京的多变,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上海尚未找到特色鲜明的、不可替代的风格定位。杨清山表示,现在的上海缺乏本土的时尚创造者和时尚品牌,这也是一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