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送我一个发卡
2009-12-10张之林
张之林
“糟了,又睡过头了!”我急急地起床洗脸刷牙,连衣服扣子都扣错了。洗漱完毕,拿起个馒头就往外冲。(以自己睡过头的情景为开头,既显得好笑有趣,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可谓是一举两得之笔。)
“哎,等等,头不梳就想出去啊!”妈妈说。
噢,对了头发还没梳呢。想当初是多么羡慕那些拥有瀑布式长发的女孩,才留的头发;现在呢,头发是长了,却常常没有时间梳头,真有点自相矛盾。时间来不及了,只能匆匆地扎个马尾,谁知用力过猛,橡皮筋断了。还能怎么办呢?我披头散发地出了门。(这里应该加几句描写妈妈。文章的中心表达妈妈最能细心关怀孩子。既然如此,文章就该在适当的地方强调这种关怀。添加的描写如下:这孩子!妈妈朝我乱蓬蓬的长发瞥了一眼,“今天你可惨了。”)
这可好(要承接上文,把这一句改成“真的让妈说中了”),我整整一天没上过安稳课。不是这绺头发披了下来,就是那簇刘海遮住了视线,不时地整理头发,自己都不耐烦了,真恨不得一刀把头发剪光。
好不容易,熬过了下午,骑车飞快地回家。一进门便气乎乎地叫道:“妈,我不留头发了,明天带我去剪童花头。”妈妈笑眯眯地望着那真的有点像“魔女”的我,说“我知道你舍不得那头长发!看,妈给你买什么啦?”(此处母女的对话描写甚是精彩,人物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说着,从包里拿出个精致的发夹。这只发夹可真漂亮,背面是一只金属的弱力夹,中间的拱形金属片具有调节作用,这样无论你的头发再多,都能被它牢牢夹住;正面是两个心形装饰和一个布制的蝴蝶结,非常别致。(可再添加心理活动描写,侧面表现妈妈的细心关怀:“这正是我需要的发夹呀!有了它,长头发就不再烦人了,也不必剪掉了!”)妈妈的这个礼物真是“及时雨”啊!(一句话道出了妈妈礼物的特点。)
妈妈见我很喜欢这个发夹,便替我梳好了头,夹上了它,还笑着说:“这发夹是专门为你们这这些懒虫设计的,用起来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早上又能多睡几分钟了。”(这样的话语看似责怪,但读了却有温馨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呢,只有对着镜子中的妈妈傻笑。心想,母亲之所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就是因为她们是世界上最细心的人,无时无刻地在关心着自己的子女。
总评:“妈妈送了我一个发夹”,这是一件多么细小的事,但作者却通过对这件事的思索,发现了一个很温馨的主题:妈妈是世界上最细心的人。母亲是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描写的对象,关于母亲的记叙,常常围绕着一个中心:母爱。这自然是千真万确的。但为什么有不少同学写的这类作文并不动人呢?原因正在于对自己得到的母爱缺乏认真的思索。正如“人各有貌”一样,每一个母亲表达自己对子女爱的方式不一样;每一个孩子对母爱的体验也不一样。只有写出自己母亲的独特之处(比如本文中的母亲看到了女儿的尴尬,不声不响地去买了一个发夹,同时又通过思索,发现自己的独特体验。又比如本文作者体会到只有母亲才会如此细心),才算真正找到了材料的中心,文章才会因此而动人。
(指导教师:张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