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仅靠重组升级微车产业?
2009-12-10南辰
南 辰
日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将旗下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的股权,划拨长安汽车集团。“新长安”、上汽通用五菱和一汽吉林等微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升级。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微车虽然具有廉价、耐用的优点,但明显与国际先进平台技术差距较大,而且国外较大汽车品牌也日益进军微车市场。因此,从长远看,国内微车企业虽然可以通过重组建立起规模化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的优势,但要想实现逐步从做大做强,就必需克服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环保安全因素: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对安全性极差的“平头微面”下了封杀令。国内微车企业被迫应对这一安全标准的升级,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技术升级和转型,产品升级为更安全的“凸头微面”。此后,国内汽车尾气环保标准的每一次升级,也都考验着微车生产厂家的应对能力。2003年某微车企业,其大量库存的只2万多元的“平头微面”只能卖到一些消费能力偏低的地区。微车一直在国内汽车市场扮演着量大、价廉、质量不高的角色,被动地应付国家标准和政策的变化。
第二,国际竞争导向近年来,随着中国微车市场的火爆,通用、雷诺和日产等汽车巨头也把目光聚焦到微车这一市场。跨国汽车巨头对微车市场加大关注力度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全球抓住销量上升潜力巨大的微车市场作为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技术和标准优势符合微车升级的方向。因此,对于国内汽车产业来说,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借助政策与标准升级再次拉升微车品质,促使微车产业尽快升级并向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转型。否则,恐怕日后我们的微车即使出口,也只能出口到欠发达国家的市场。
国内微车厂家应当及早考虑如何打造好新一代的中国微车平台,利用平台技术和规模采购的优势把成本控制好,把中国微车的品质和口碑拉上去。在汽车业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格局中,我们的微车产业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带动微车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