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奇的深海“浮云”

2009-12-10东方晓

学生天地·初中 2009年9期
关键词:混响声纳浮云

东方晓

二战时期,为了提防在海洋中频繁活动的德国潜艇,英国军方时时刻刻用声纳仪探测水下情况。一次,英国的舰艇在海上航行时,探测到了近达240米的反射信号,官兵们一种近距离遇敌感油然而生,他们马上进入紧急战斗状态,但事实上什么情况也没有。

事后冷静下来分析,人们不禁觉得可笑。这个特殊的声波反射区虽然距离近,让人害怕,但它的面积有几百平方公里大,厚度有100多米,由于人类制造的潜艇的长度与直径均在几十米之内,这个庞然大物显然不可能是小小的潜艇。但其厚度与海底山脉的高度相比,又显得太小了。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庞大的物体竟然可以移动,但根据密度与出现深度的关系,它又不可能是海中浮冰。

于是,科学家开始注意这个神秘的“水下怪物”,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科学家经过多次试验与观测,认为这就是深海“浮云”。这“浮云”有着特别怪异的脾气,始终不肯在白天露面,只有在夜晚才肯从深海中浮上海面亮相。由于夜晚不易观察且黑暗始终与神秘、恐惧及诡异相联系,所以这种海中“浮云”始终显得神出鬼没,踪影不定。

众所周知,天空的云朵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而大海中的“浮云”当然不可能是由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那么深海“浮云”会是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1962年,人们乘坐深海潜探器多次潜入深海“浮云”中去,从“云”中和“云层”不同侧面进行观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深海“浮云”是为数众多的浮游生物的一种聚集体,有各种软体类动物以及鱼类。这些动物的外表有闪闪发光的鳞片,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反射白光,因此就像大团的白色的云朵,异常美丽。同时,这些浮游生物有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性,为了使受到的光照强度保持不变,它们日出时就下沉,日落后就上浮,因此造成了深海“浮云”这种昼伏夜出的神秘规律。不过,天空飘动的浮云在风的吹动下一般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深海“浮云”因光线强度的不同进行垂直的上下运动。有趣的是,由于浮游生物的数量大,种类众多,深海“浮云”并非一层,往往分为三层。第一、二两层都进行垂直的昼沉夜升,而第三层却稳定不动,并不进行上下移动。深海“浮云”的深度大约在200~1000米左右,最典型的深度是400米。科学家已查明,除了南极沿海个别温度极低的海区外,在所有的大海深处,都存在着这种由众多浮游生物及前来觅食的鱼类构成的深海“浮云”。

这种深海“浮云”有一种奇特的声波散射特征。许多浮游生物的气囊与声波共振,使声波强烈散射。由于组成深海“浮云”的生物可能随季节而变,当个体的声波散射能力不同时,其整体散射强度也会随着地点、季节和昼夜的变化及声波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用声纳装置来进行检测时,就会显出一定的不规律性,让人捉摸不定。

深海“浮云”所散射的声波,会引起声波的体积混响,就像在空旷的山谷里大喊后所听到回音一样,会引起一阵长长的、强度逐渐减弱的、稍带颤动的声响。这种混响给舰艇的声纳系统带来严重的干扰,使其不能有效跟踪水下目标(如潜艇、鱼雷等)。但这种特性,正适于潜艇的隐蔽。潜艇可以利用这种绵亘几百公里的深海“浮云”,秘密地接近敌方目标,完成作战任务,即使被发觉,也能钻进“云层”中消失。

猜你喜欢

混响声纳浮云
Daniel Kish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船载调频连续波声纳测深技术研究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海洋混响特性分析与建模仿真研究∗
基于听觉特征的被动声纳目标识别
浅谈音响效果器的应用
关于声纳发射电源的改进设计
用于室内环境说话人识别的混响补偿方法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