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的本真状态

2009-12-10王晓秋

飞天 2009年21期
关键词:福贵春生余华

王晓秋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天知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整日为物质欲望而奔忙,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结果心力交瘁,轻则损害身体健康,重则伤及性命,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活着》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存的本真状态:人应如福贵一样,为“活着”而“活着”。

一、活着就要历尽生活中的“苦难”

福贵的命运揭示了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充满了变数,甚至是苦难。

在许多的小说里“苦难”都是表现的主题,然而却从没有一个人将苦难表现得像余华那么决绝,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余华那残酷的笔法,从苦难的来临,命运的打击便再也没有离开:家产输光,父母先后而去,被国民党抓为劳工,独生子“有庆”捐血致死,女儿“凤霞”产子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摔死,最后连唯一的亲人小外孙“苦根”也被豆子撑死等等。从此,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在这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农民,福贵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与毅力,展现出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坚韧与忍耐。当然,并不是福贵一个人,家珍、凤霞、二喜等等,他们都在那种命运的苦难与困境下坚持,再坚持,展现出的是一种人性的永恒的不屈的精神。而当众人离开之后,福贵又面临了活着的另一种苦难:孤独。一个人,在无处不在的死亡的阴影下,孤独的活着。最终,福贵在历经了众多的苦难之后得到一种对生命的通透。这种通透更多的表现为以超然与乐观的态度看待生命。这种超脱并不是历经苦难之后的麻木,它更是一种精神。活着的精神。笑对人生,勇敢的活着。

在《活着》里,苦难是无可预知的,就像悲剧里的无可抗拒的命运,所有的一切都命中注定,或疾病,或死亡。作者透过福贵以一种悲悯的眼光观照整个人类的苦难,这种苦难是一种无法拯救的永恒的苦痛。在这样的一种苦痛中,思索活着的价值,理解活着的意义,求得心灵的净化与解放。

二、活着就要面临“死亡”

福贵亲历死亡。

第一次,他在赌场上把全部的家当输给了龙二,却因此躲过了一劫。解放后,龙二因为是地主成分,而被投入了大牢,最后竟然被枪毙了。用龙二的话说“我是替你吃子弹的”。第二次,他进城却被国民党抓丁,亲历了非常残酷的战争场面:几千个伤号在黑色的迷雾中一夜之间全部死去。战争是残酷的,而活下去又显得多么的艰难。他却奇迹般生还了!

福贵面对死亡。

福贵的爹娘因为福贵的败家死于非命。和福贵一起被国民党抓了劳工的春生也活命了,后来春生当上本地的县长,春生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一场革命中忍受不了打击而自杀了!福贵的儿子为了给春生的妻子献血死了,女儿也因难产死了,福贵的妻子因得软骨病死了,女婿二喜也死了,甚至唯一的亲人小外孙也死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是余华对《活着》的诠释,也是对福贵的概括。《活着》以亲人们的一个个的死去来表现福贵老人的活着,面对死亡,福贵只能一一去承受,小小如他,既改变不了环境,也改变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坚强地活着。从中揭示了一种生命本真的状态:活着要面对死亡。

在亲人们一个一个死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对活着的依恋。人一生下来死亡就是注定的结局,而福贵在死亡阴影的伴随下最终看透人生与死亡。对死亡的超脱使得福贵开始以一种悲悯的眼光看待活着,这从他买下那头老牛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里的死亡不再是一种苦痛,不再令人恐惧,走出死亡的阴影,“生在死后出现”,“没有生死之隔”,活着要面对死亡,让它成为一种温馨而自然的回归。

三、活着就要“忍耐”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意外的打击。有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下去;有些人精神崩溃,生活在麻木中;而有些人无视于自己的生命,选择不归路而“自杀”。人活着就应该分享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不负人生几十年。

龙二神气了四年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做地主也没赶上时候。人民把他抓去,说他是恶霸地主。他也不识时务,最后给毙掉了。命运在这里发生很大的转机。看似是一种巧合,实际是时代的变化。只要地球是运动的,人不可能总是在一个位置,也不可能一辈子总倒霉。“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这里有一些宿命的成分,但这又是事实,他反映了我们身边普通百姓的生活,揭示了人生真理的内涵。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福贵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活着》所提倡的对苦难的“忍耐”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彻悟和对受伤心灵的温婉抚慰,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索。

四、活着的本质就是坚强的“活着”

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序言里写道:“《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每一次灾难每一次死亡对于福贵,都是对生命、对活着本身的一种进攻。福贵坚守自己的真理,活着就是他最大的真理,名为福贵,无福无贵。但他用这条最朴素的真理对抗命运的每一次进攻。龙二、春生一时得财得势,最后却因财因势而亡,作者这样叙写不是简单地揭示祸福相依或讽刺他们贪财贪势,而是为了说明活着的真谛。龙二被抓甚而被毙,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他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被送到城里大牢后,龙二还是不识时务,那张嘴比石头都硬”。龙二是受不了失去钱财才抵抗政府失去性命的。而春生当县长,后来在文革中被当成走资派游街,遭受侮辱和殴打,最后不堪忍受折磨而自尽身亡。他们一个是不能接受无利地活着,一个不能忍受被折磨地活着。面对生命,他们要求并不过分,但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都不如福贵理解得透彻、明白。在福贵这里,有对活着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不管尊贵或卑微,不管舒适或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让我们明白,人活在世上,像福贵一样,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但是我们之所以会坚强地活下来,而且活得有滋有味有信心,就是因为生活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温暖,各种各样的快乐,各种各样的幸福,各种各样的希望。这正是余华试图告诉我们的,也是每个读者在作品中可以读出来的。这时我想起了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在悲剧之后能发出这样震动人心的声音:“尽管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3]王燕:《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1期.

[4]王春:《对苦难的解构——论余华小说<活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2期.

[5]田婷:《余华小说中的鲜活生命——<活着>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 S1期.

[6]意大利《共和国报》(1997年7月21日).

[7]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福贵春生余华
《活着》中福贵的艺术形象审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曹春生作品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
不认账
脚踏实地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