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备战丝路申遗
2009-12-10周励
周 励
被世界文物专家一致认为是“全球世界遗产项目中工作难度最大”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原本计划在2010年申报,但由于中亚五国在申报过程中,对环境的整治等等各个条件没有做得很到位,经过6国协商,决定推迟一年,将在2011年正式进行申报。
如此,根据国际申遗规则推算,2010年就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极为关键的一年。
作为这次申遗的重要省份陕西,究竟面临什么样的“申遗”形势?在这次世界“申遗”大考前,又将如何“备战”?
陕西丝路遗产数量最多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曾成就了许多人的生命探险、财富梦想和精神追求,从张骞到班固、从法显到唐玄奘、从马可-波罗到斯坦因等等,惊险、美丽的传奇故事,不断在这条令人万千遐想的沙漠之路上演绎,不断融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被各国文物专家、学者公认是“申遗工作难度最大的项目”。
据资料显示,这条著名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及洛阳,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北非,穿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中国境内近4000公里。“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的。他注意到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中亚、南亚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他把这条通商、冒险的路线称为丝绸之路。20多年来,世界各地都很关注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组织对丝绸之路进行考察和研究。
丝绸之路如此重要。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徐卫民教授断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一举成功的希望很大”。
徐卫民介绍,2011年的丝路申遗,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由中国和中亚5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联合提出的申报行动;另外,当今国际学术界确定丝绸之路沙漠段,至少横跨中国和地中海之间有15个国家,但在丝路申遗的第一阶段,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遗产,只是中国和中亚地区的遗址,主要是在沙漠之路上,共有54处遗产点参与申报;此次申报成功后,再逐渐推进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所以这将是一项很复杂、漫长、浩瀚的申遗之路。
的确,“丝绸之路”还包括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相关遗产地,但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议程上,这些国家包括中亚以西至地中海之间相关遗产地,也只能在第二批丝路申遗的名单上出现。
中国的申报工作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协调申报,并确立了48处遗产点。这是6个申报国中最多的,囊括了我国西部腹地大部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张骞墓是开通丝路第一人张骞的墓葬;汉长安城遗址是开通丝路的西汉王朝的都城遗址,是开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唐长安城遗址的各个遗产点是丝路鼎盛时期唐代丝路的发生地;大雁塔是出使西域的另一伟大人物玄奘的译经之地等。
目前,丝绸之路沿线的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及河南6省区,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着申遗大战。据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介绍,6省区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了推动丝路申遗活动的实质性工作,新疆已经投入6000万元对申遗候选地古龟兹三大千佛洞进行了保护性整治,甘肃花1个多亿进行环境整治,青海、宁夏等地,也投入巨资展开保护修缮工作。
而与国内其他省份和城市相比,陕西是列入名单的遗产点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安是相关文物点最多最密集的城市,共有12处、20个遗产点被列入遗产预备名单。包括汉长安城遗址、茂陵及霍去病墓、张骞墓、唐长安城遗址(包括大明宫、西市、天坛、明德门、延平门、兴庆官、含光门、大雁塔、小雁塔)、唐昭陵、唐乾陵、鸠摩罗什合利塔、兴教寺塔、大秦寺塔、法门寺塔地宫、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西安清真寺。地域涉及西安、宝鸡、咸阳、汉中4个市。
“申遗”给陕西带来难得机遇
陕西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目前仅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一处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被学术界认为是“与陕西文物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的事情。
“这次丝路申遗,如果冲刺成功,对陕西意义非常重大,陕西世界遗产的数量将从过去只有一个秦陵兵马俑,一跃成为13处、21个点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省份。”赵荣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丝路申遗工程给陕西文物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西安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都和丝绸之路文化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所以在这次申报中,陕西所立遗址点最多,感觉很骄傲”。
他认为,在丝路申遗过程中,对陕西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三点:一个是让陕西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全世界、全人类真正的认可,进入这么一个行列,是人类文明的标记;二是通过申报过程,陕西可以学习到国际上有关遗产保护的管理经验,自觉接受世界文物遗产的要求,让陕西的文化遗产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第三,通过这次申报活动,也是一个宣传、教育大家关注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陕西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对提高陕西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和扩大陕西的对外开放交流,对于建设西部强省中“文化强”的独特优势,也将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为此,3年来,陕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报请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省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申报机构和专家组,召开了陕西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会议和专家会议,提出了陕西第一批申报名单,组织编写了《丝绸之路陕西段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申报名录》和《丝绸之路陕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报告》,报国家文物局审核等。
2007年9月,省文物局配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对陕西的申报遗产点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并将专家评估意见转发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和相关单位整改。同时,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有关市、县区政府和文物、宗教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就陕西“申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10月,又配合国家文物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在西安举办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和培训班”。
2008年4月,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郭旃率领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专家
考察组,对西安、咸阳、宝鸡和汉中4个市12处20个申遗文物点进行了检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各申遗文物点开展的申报文本、管理规划、管理办法编制、文物保护工程实施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同时对于申遗点的价值评估、核心区、缓冲区划分、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6月,在西安召开了第4轮中国及中亚国家商定“申遗”合作事宜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改变了申报时间。
进入2009年以来,为了全力推进申报工作,陕西省文物局又多次组织专家到西安、宝鸡、成阳及汉中等市,参加每一个丝路申遗点保护规划的讨论会、评审会,严格督促检查各相关市管理规划、管理办法等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
“丝路申遗”时间紧难度大
“在这次6国联合申遗行动中,我国要想确保48处申报点都能成功,必须有打一场硬仗的思想准备。”赵荣认为。目前,陕西的12处20个遗产点,只是人选了我们国家申报的预备名单,这个名单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他介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项目的要求逐年提高,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申报项目的保护、管理状况、环境景观、法规体系、游客管理等情况特别严格,尤其是价值认证、真实性、完整性方面,都提出了更严密、细致的要求,比如它的定性、线路,以及哪些点能人选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申遗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跨国联合申遗难度就更大了。
从国际上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主权国家的政府行为,即我国中央政府是申报主体。中国列入的名单,还需要中国政府与中亚5国政府协商;需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协商;需要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最后,再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大会严格审查,并投票表决通过,才能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申报的遗址点要获得成功,还取决于国际、国内其他诸多因素。比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东西方文化遗产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国是以土木结构遗产为主,保存状况不好、观赏性较差;而西方遗产以砖石质为主,保存好、观赏性强。东西方国家对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也有差异,目前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要求和评判标准,还是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为主,这也会对我们的申报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内和省内讲,进入预备名单的遗产点,必须完成中、英文申报文本的编写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必须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和标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完成各个遗产点的文物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完成规划编制和审批等等,这些有待和正在加紧进行的大量工作,必须在2010年3月底之前结束,时间很紧迫,任务很繁重。
丝路申遗,这项备受世界文物界瞩目的巨大工程,西亚5国和国内其他5省区都在积极的备战中。陕西将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精美地诠释“文物大省”的概念,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工程做出积极贡献,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