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辣椒疫病发病主导因素及综合防治技术
2009-12-09李朝应
【摘 要】笔者通过2006-2008年在多年辣椒重茬地的田间试验,定点、定期调查研究,基本明确了辣椒疫病发生与栽培方式、灌水方法、降水、中心病株的出现等主导因素的关系;通过病原菌不同接种方法,了解到了病原菌的传播过程。提出了栽培防病、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达到控病增产的目的,最终实现广大种植户增产增收。
【关键词】辣椒疫病 发病主导因素 浸染过程 综合防治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验地点及材料
供试验地点:位于金沙江东岸,海拔高度为1900m至2180m之间的甘孜州得荣县古学乡毛屋村,平均气温15.8℃,属亚热带气候,相对湿度为50%,一般风速为2.2米/秒。降雨量为356.3mm,土壤为沙壤到轻壤,土体松散,疏松多孔,PH值为8.2;日照充沛,昼夜温差较大,全年无霜期为305-324天,是作物及病菌生长的良好环境。供试材料为辣椒和沙壤。
2.试验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定点观察和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不定期观察发展情况。
二、影响发病的主导因素
1.栽培方式与发病的关系
栽培方式试验分高垄栽培及平畦栽培。高垄栽培又设垄高30㎝、15㎝两种。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疫病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由于灌溉水或自然降水均可淹没根颈部,平畦病害发生相对较重,高垄15cm病害次之,30㎝高垄病害则发生轻,其原因则灌水或自然降水一般难以淹没根颈部。其实质是水携带土壤中大量病菌传播的问题,还可以看出携带土壤中大量病菌的水跟植株根颈部接触量及接触时间长短的问题。
2.灌水与发病的关系
疫病为土传病害,水是传播病害的动力。灌水方式可控制疫病传播。不同灌水方式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滴灌发病轻,膜下灌次之,漫灌水流量大、速度快,携带土壤中大量病菌传播,且漫灌淹没植株根颈部,为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提供了足够的水分条件。
3.降雨量与发病的关系
降雨量与辣椒疫病株率二者呈正相关系,发病不是很明显。但是,湿度随着温度15℃-30℃变化呈正相变化很明显。因此,辣椒田在雨季能迅速排渍是减较病害的重要措施。
4.中心病株的出现与发病关系
中心病株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左右出现,中心病株的出现是全田发病的信号。中心病株出现后,在温度满足的条件下可扩大侵染。根据调查,中心病株出现到全田发病仅7-10天左右时间。因此,中心病株的处理是防治本病的又一关键环节。
5.其他因素与发病关系
偏施氮肥,磷肥、钾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也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重茬边作,地势低洼,排灌不畅的田块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病原菌侵染过程
1.病原菌侵入途径
试验结果表明,用孢子悬浮液的3种接种方法中,灌根和针刺处理的均可使辣椒发病,且针刺接种处理发病率高于灌根接种,而喷雾处理的辣椒未发病。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此表明,病原菌孢子主要从根部侵入,并且以伤口侵入为主。根部伤口是影响病害发生及发病程度轻重的主要因素。
2.病原菌侵入潜育期
经测定,辣椒根部于室内(25℃左右)接种,保湿培养,最早在第6天见到萎蔫,第9天有10株萎蔫,发病率近30%,最终发病率为40%,达到发病高峰。初步证明,在25℃条件下,病原菌侵染发病的潜育期为6-9天。
四、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种子消毒。用52℃温水浸种15分钟或1%硫酸铜浸种5分钟。浸后洗净、晾干、催芽,然后播种。
(2)土壤消毒。每亩用3㎏96%硫酸铜,磨碎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同时,施肥要注意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
(3)实行轮作栽培。与非茄果、瓜类蔬菜实行2-3年轮作。
(4)做好培土、疏通排水系统。雨季来临前,做好培土、疏通排水系统,做到雨后及时排水、排渍等。
(5)高垄栽培。按高垄标准,以水流不会淹没根颈部为准(即垄高标准为30cm),各地可以灵活运用。
2.病害的防治
(1)零星发病期。零星发病期,采取控制与封锁相结合的施药技术,重点控制初侵染。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下部及其周围地表,形成药膜,阻止和杀死随苗出土的病菌,也要可在药液中加入0.2%KH2PO4,提高植株支撑与抗病能力。药后7天用达克宁600倍液全田喷药,保护未发病植株,巩固内吸剂效果。
(2)及时处理中心病株。田间发现中心病株,要迅速拔除病株,用石灰撒入病株穴内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同时配置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达克宁)按1:50稀释,涂抹根部。还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达克宁)按1:500稀释,或者58%甲霜灵锰锌400倍全面淋洗式喷洒,7-10天再洒1次,可防治发病。
(3)病害发生期。病害发生期,主要控制再侵染。仍有用上述治疗剂与保护剂,交叉使用,可使降低损失,高达75-85%。
五、结论
笔者认为控制灌水,高垄栽培,降雨排渍均可降低土壤湿度,保护植株根颈部,可取得控病良好效果;处理中心病株时,全田喷药,配以高浓度药液涂抹根颈部,可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为预防病害奠定基础;控制初侵染与再侵染时,保护剂与内吸剂交叉使用,封锁地表,可提高防病与控病的效果。这些仅仅可以提供给基层技术从业者参考,具体还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得荣县天气预报[N].得荣县农业气象局,2006 -2008.
[2]刘丽云.辣椒根腐病浸染规律初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8.
[3]范天吉.农业科学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杨平华.常用农药使用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
作者简介:李朝应(1978-),男,四川岳池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高原地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