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2009-12-09施振华
施振华
【摘 要】本文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类并着重从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等方面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指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说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文化差异 跨文化对比
人类交际包括两个方面: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但是,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交际行为,却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其实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言语不可替代的交际功能。因此,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对非语言的差异有所了解。
一、非语言行为的种类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学者们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根据美国社会心理K. W. Back的观点,非语言行为可分作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借鉴西方学者相对统一的结论,将非语言交际行为分为以下几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环境语(Environment Language)。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文化与非语言交际不可分割,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的是辅助作用,通过重复、否定、代替、补充、强调、调节等配合,甚至代替语言交际行为。
二、几种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人们会对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加以综合和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有差别。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正确理解不同文化内所孕育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就表现的尤为重要。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尤其是找出造成文化误解的相异点,排除障碍,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下是就几个代表性的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1.身势语(body language/kinesics)之文化差异
身势语(也叫作体态语),又称肢体语言,这一领域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言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它是最直观、信息含量最大、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类非语言交际行为。著名身势语学家艾克曼和弗里森按照功能的不同,将身势语划分为五类,即象征性身势语、说明性身势语、情感性身势语、调节性身势语和适应性身势语,我们在这里主要对比象征性身势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总的说来,象征性身势语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欧美人用左右摇头表示反对,在中国可能是表示赞许,而在土耳其则表示“我不明白。”
其二,意思相同但身势语不同。如表示自己时中国人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英语国家用食指或拇指指胸部。
其三,身势语为某一文化所特有,表达特定的意义。欧美人常用交叉中指和食指的动作(put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来表示对对方的祝福。这一象征性手势语来源于基督教用一只手画“十”字的动作。有时欧美人也会在说谎时将交叉的手指放在背后或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用以请求上帝的宽恕。与英语国家相比,中国人特有的一个典型身势语是抱拳。这一动作在古代表示“你好”,在现代意义更为丰富,可以表示“请多多关照”、“多谢”等等。
2.副语言之文化差异
需要注意在对待沉默的态度上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沉默的意义在中西文化中也有较大差异。中国比英语国家更频繁地使用沉默,并赋予它更丰富的含义,如表示赞同、反对、鼓励、蔑视等等。一般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将沉默赋予积极方面的意义,中国人认为“沉默是金”。而英语国家倾向于赋予它消极方面的意义,西方人认为这是“缺乏信心”或有“交际恐惧症”。如中国人对于不知如何回答或比较尴尬的问题时常抱以“沉默”,以照顾提问者的面子;而这往往令欧美人十分恼火,感到受得了极大的侮辱,他们认为哪怕是支支吾吾,也要比沉默好。另外,中国人比欧美人更珍惜沉默和安静,不像欧美人那样动不动就怀疑沉默有什么不对。
在非语言声音方面,不同的文化表现也不同。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高声讲话、打电话与西方文化不同,而西方人在演说时开怀大笑却并不被认为失礼。对于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如咳嗽、打嗝、清嗓子等,英语国家的人都严加控制,如控制不住,则表示歉意。
3.客体语的中心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讲,一个人的服饰,化妆品、家具等都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服饰一直被视为文化的标志。常常以一个人的着装来判定他的职业和经济状况。从日常穿衣来看,美国人休闲、大胆,英国人讲究庄重、含蓄。从着装场合上讲,英美均讲究服装要与场合协调。一般情况下,音乐会,歌剧等场合越正式越好,私人聚会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交际场合,女性往往盛装打扮,除衣着之外,脸部化妆和耳饰也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穿西装,也分正式,非正式和随意式。
4.环境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环境语主要指对空间的使用和控制而发出的交际信息,它与人口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自然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特性。
美国人在公共场合不希望与人近距离接触,彼此过于亲近会使他们感到很不自在,因为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领地的占有欲望较强。在对待拥挤的态度上,中西方的差别非常明显。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排队时的拥挤现象很不习惯,而中国人对此却习以为常。中西文化在领地被侵犯时的反映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中国人的反应要温和些,而欧美人对排队时“加塞儿”的行为会明确地表现出不满,加以阻止,而中国人往往默默忍受,不作过多计较。
文化不同,体距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的体距要比西方国家近得多。在中国,几个人结伴到饭店吃饭,大家对很多人尽量挤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毫无疑义,反而会觉得这样会显得亲近,其乐融融;而在西方,就会分开两个桌子做。所以,在跨文化交际场合,对中西体距文化的不同也就成为误解的根源。对西方人认为合适的体距,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疏远,冷漠。而中国人认为合适的体距,西方人可能会感觉无法忍受,可能导致双方误解的产生,导致人际交流的终止。
三、结语
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常常是十分微妙和难以辨认。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而且也影响交际质量,有时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难堪。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清楚地了解非语言交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非语言交际都带上了名族的独特性,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要正确对待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对不同的非语言行为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正确对待、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5]毕继万.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