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压中美带头做牺牲

2009-12-09

环球时报 2009-12-09
关键词: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气候

●本报赴哥本哈根特派记者 胡笳●本报特约记者 汪析

●本报驻德国、加拿大、日本特约记者 青木 陶短房 孙秀萍●本报记者 王跃西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第二天就陷入激烈的讨价还价之中,对减排准备最充分的欧盟坚决地盯上美国和中国,要求两国向世界表更大的决心。有法国媒体把G2的概念搬了过来,要求美中承担领导责任。德国《金融时报》8日的文章说,欧洲政治人物关于气候变化带来国际安全问题的论调越来越高,一些人甚至认为,这可能导致一场“传说中的气候战争”。这两天气候大会周围全被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占了,它们搞出调门针锋相对的表演,很像是会场内不同利益集团花钱雇来的“托儿”。而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产油国公开嘲笑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这一切告诉人们,192国要在哥本哈根达成协议是何其艰难。

“哥本哈根峰会,中美G2是关键”

《悉尼先驱晨报》8日文章标题为《讨价还价的开始》。文章称,气候峰会开幕当天气氛融洽,周一晚美国宣布将立法把排放二氧化碳当做污染排放看待,更让人们看到达成共识的希望,但这种乐观情绪到了周二就大大减弱,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问题,各国就再也不肯轻易从既定立场上退让,正如澳大利亚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气候保护中心主任大卫·多尼格所言,美国和各国仅是表现出一个“我已在认真应对碳排放问题”的积极姿态,并将这种姿态展示给其他谈判对手。文章预计未来几天的事务性会谈将更艰难,一位发达国家代表形容未来三四天将“像清理灌木丛那样累人”。

德国《金融时报》8日以“气候战争的传说”为题报道说,哥本哈根充满激烈争吵和悬念。在欧洲,87%的民众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严峻问题。所以,气候问题正在成为欧洲政客的重要砝码,他们将主要对准中国和美国。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欧盟7日要求美中必须提高减排目标,并说美国和中国在抗击气候变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的环境大臣安德列亚斯·卡尔格伦表示,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谈判“将主要围绕美国和中国作出何种承诺。”他还敦促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峰会之前所作承诺加码。“如果奥巴马到这里来,只是重复他上周所作的承诺,那不免让人有些惊讶。”

德国总理默克尔7日也公开要求中国和印度为气候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在今年的两次G20峰会上屡被提及的G2(中美共治)概念,再次被媒体搬到此次气候峰会上。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中美在全球气候峰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目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的“G2”来形容中国和美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指出,美国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40%,没有中美两国的具体承诺,很难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

德国《焦点》周刊8日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失败者地图”,排名第一的是孟加拉国,平均每年因气候变暖染病死亡8241人,经济损失每年21.89亿美元。中国排名第10位,每年因此死亡2023人,经济损失每年达到259.61亿美元。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事关中国重大利益”,路透社的这则报道似乎是在劝说中国。报道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后续会谈上,能否达成一项涵盖太阳能和碳捕集等潜在增长领域的综合绿色能源协议将事关中国重大利益。而中国最近宣布减排,说明中国准备在气候问题峰会上担当核心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美都是排放大户,这是客观事实。欧盟借哥本哈根峰会把这个事实说得十分严重有其目的。现在,峰会结果还不确定,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就涉及到由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欧盟把中美渲染得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意味着——无论峰会成败与否,都有你的事。

中国被称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7日的文章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小步”,并认为“中国的减排目标听上去有些复杂”,但“最关键的在于中国作出了这个承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文章援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席的话说,中国所做承诺,姑不论是否远大,反映了中国态度的一种重大转变。“中国政府最高层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将重创本国”,“中国越来越在意其他国家如何看它,不想被视为无赖国家,特别是中国有意把自身打造为清洁能源技术的世界领头羊”。

英国广播公司7日公布了一项调查,称中国与美国担忧气候变化的群众比例远少于世界各地。这项民调显示,中国与美国受访群众当中认同气候变化问题“非常严峻”者分别只有57%和45%,远低于受访23国的平均值64%。进行该项民意调查的“全球扫描”公司认为,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人们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矛盾情绪“更为明显”。

环球网8日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有48.0%的投票者赞成中国宁可牺牲GDP增长,也要大幅减排,反对者占46.3%,两者几乎各占一半。

英国SE7EN杂志也认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文章称,中国一向被描绘为“碳排放恶棍”,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减少了47%。作者认为发达国家应该降低一些对中国的期望值和压力,毕竟中国只是个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不过30年,而西方已经开展了200年。

世界不能拿气候变化冒险

欧盟高高在上对中国和美国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也遭遇尴尬。最近几天,不断有非政府组织(NGO)在会场外举行抗议,其中欧盟是遭抗议主角的几率远远大于中国。有环保团体的抗议说:“我们正在看着你(富国),你(富国)知道该怎么做,数字已经算出,快付清你的气候债务!”

8日,记者在贝拉中心的入口处见到了“哥本哈根倒计时”组织的展示牌。一个印度人身背地球仪模型,他们举的牌子上写着,富裕国家必须从现在开始承担气候成本,应该为自己的历史责任每年支付1500亿美元。

《纽约每日新闻》的一篇文章讥讽了某些政客在减排问题上的伪善:1200辆高耗油的豪华轿车、140架私人飞机云集哥本哈根,讨论减排问题,这着实有些讽刺意味。文章还提到一些政治人物去酒店散发传单,呼吁住客不要从事性交易,理由是“那样会产生碳排放”,仿佛这些传单的印刷不会增加碳排放或减少植被,或者放屁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一般。

在峰会前,还爆出“气候门事件”,也就是一些科学家的电子邮件被曝光,这些邮件表明,全球变暖的威胁被科学家们夸大了。这让全球变暖与阴谋论扯上了关系。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会场,有几个与会国家(主要是在经济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就抓住“气候门”电子邮件不放,嘲笑人为全球变暖的说法。另外,该报还怀疑俄罗斯是曝光“气候门事件”的幕后黑手,认为俄也不会在峰会上“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

关于“全球变暖是个骗局”的争论,也在会场内外偶尔出现,赴哥本哈根的《环球时报》记者在贝拉中心门外就接到了类似传单。传单上写道,尽管有近200个国家在哥本哈根讨论气候问题,但从黑客最近披露的邮件丑闻中,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丑陋的现实,威胁人类的灾难不是气候变化,而是这次气候峰会。

对于峰会上传来的阴谋说,中国人民大学的庞军博士认为,主流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暖确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当然,我们不排除发达国家利用气候问题打着环保幌子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给发展设一个上限。但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冒险,气候变化的风险实在太大,如果不尽快行动,等到以后再行动就晚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表演

据记者了解,在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第一周主要是各代表团进行分组谈判,第二周的部长级会谈将就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再进行磋商,而17日和18日的高层会谈将对前期谈判的成果做最后决定。因此,目前哥本哈根更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各种表演。

尽管气候问题牵扯的是人类能否生存的严肃话题,但整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会场却更像是各个国家和NGO表演的巨大秀场。在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十多个孩子忽然走上主席台,每个人举着的箱子上都印着文字,组合起来成了“1000万人期待一个公正、宏伟、有约束力的协议”,一个斐济女孩还声情并茂地呼吁人们保护地球。大会主席非常激动地赞赏了孩子们的举动,并表示希望孩子们再给大人们两周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场面热闹感人,但和严肃的新闻发布会相比,看着更像是一场演出。

在会场外,各个NGO的表演更为热闹。不少NGO的工作人员向往来的代表、观察员和记者发放免费咖啡,顺便递上各自的宣传单页。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在与会者必过的通道内竖起了两扇大门,红色大门上写着“全球变暖”,绿色大门上则写着“支持地球”。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大声喊叫,举着“政治协议”或者“公平协议”的牌子招揽路人走绿色的大门。

其实,整个会议又何尝不是如此。联合国气候公约长期目标谈判小组组长库塔亚尔说,气候峰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表演”,它必须成功。▲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气候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