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价房是改善民生的最大障碍

2009-12-09

环球时报 2009-12-09
关键词:货币政策民生房价

易宪容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定下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言外之意即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退出”,但并不会出现2009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在2010年会比2009年有所收缩。因为,2009年对货币政策理解更多的是放在“宽松”上,2010年则重点放在“适度”上。以往,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老百姓的关注度远没有如今这么高。为什么现在发生了变化,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直接涉及到了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具体的规定,主要是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近年来,为了改善民生问题,政府下了很多功夫。在刺激经济的4万亿财政投入中,许多项目就直接与民生有关。比如9000亿保障住房的投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等,但这些与广大百姓的愿望与需求仍然差距很大。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这表现为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收入上升的幅度小,同时还表现为居民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分配中的比重低。而且居民收入分配低、差距大这个问题不解决,扩大内需就无从谈起。二是住房是城市居民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当住房成为投资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方式时,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绝大多数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相对住房条件也就越来越恶化。这不仅表现为居民的购房负担越来越重,比如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住房,由于房价过高,使得不少居民只好用一家三代的收入来购买一套住房。最近,社会科学院经济报告指出,目前的高房价使得85%以上的居民没有能力购房。如果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那么这种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会太大,更谈不上民生。

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009年,由于特殊时期、特殊的经济环境,政府把保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并由此推出了不少保证经济增长的政策。不过,这种特殊时期的应急政策也会形成风险,埋下隐患。

一般来说,任何经济增长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简单以经济增长为目的,那么经济当事人都会以短期行为的方式耗用社会各种有限的资源,造成经济生产的无效率及资源浪费。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它的宗旨就是改善全体居民的居住条件,增加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保证居民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民生问题。然而,住房商品既有消费功能也有投资功能,如果住房发展不是以消费而是以投资为主导时,整个社会就会把住房购买作为牟利的工具,那么这个市场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08年,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那样明显的金融危机,但政策调整比美国还要厉害。美国的救市只用7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不到3%;2008年下半年中国的救市政策投入了4万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是13%。中国的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调整跟美国的不一样。美国的救市政策投入了尽管7000亿美元,但还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环节的市场传导才能到达消费者和企业;而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后,十万亿人民币的信贷就突然间从银行体系涌向市场。

2009年银行信贷达十万亿元,是中国2006年和2007年经济过热年份银行信贷的3倍。这笔钱中的绝大部分流入基础设施,也有不少流入了股市和房市,因此就形成一些投机者用银行信贷资金买房,用银行的资金杠杆抬高房价。问题就出现了:如果用金融杠杆把整个价格撬动后,金融体系一定会面临巨大风险,虽然获利者是少数炒房者,但巨大风险却要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而且,住房这种投资品与股票不同,它最后还得落实在住房消费上。也就是说,无论房价炒得多高,对GDP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但住房最终是让人住的。如果房价炒得太高,不仅最终住房消费者没有能力购房,而且愈来愈高的房价会把更多中低收入的自住购房者挤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仅没有改善民生,高价房反而成了改善民生的最大障碍。

2010年,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房地产市场只能是一个消费为主导市场,而不是一个投资炒作为主导的市场。所以,笔者相信,中国政府已经从迪拜危机和我们的经济现状里看到了面临的问题。比如,虽然货币政策明年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但跟2009年的极度宽松肯定有所不同。2010年,可相信房地产市场利用银行金融杠杆炒作的现象会得到全面遏制,高价房现象也会有所改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民生房价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房价“涨”声响起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