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谁弹琴
2009-12-09卢葳
卢葳
站在社会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是否也能在社会文化的金字塔中找到相应位置?
一床刻有“乾隆御赏”方印的明代“月露知音”琴,在今冬以2184万元成交,创出明代古琴拍卖新纪录。槌声刚落,中国古琴大家吴景略经年珍藏的三床古琴也将在京付拍。仅仅三床琴,撑起一个专场。
作为“虞山吴派”的开创者,吴景略先生不仅在演奏、教学、打谱和古琴本身的革新上均卓有成就,还为中央音乐学院买到了不少好琴。其子吴文光上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回国后中西融通的理念在古琴界独树一帜。因此,吴家藏琴,首重音质。
在这之前,拍卖场上出现的古琴,大多侧重文物价值。而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音质乃是鉴定的最重要内容。保持音质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时常弹奏,不断调整。我们今天听到的《吴景略古琴艺术》全套传世唱片,多系此次首推的“太古遗音”琴(年代晚唐至北宋)所奏;而吴文光为香港艺声公司所录的立体声磁带,则多是在“龙升雨降”琴(年代宋)上张以丝弦演奏的。
吴文光回忆说,“太古遗音”琴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其父吴景略在上海得此琴消息,当晚即动身赶往苏州,以重金购得。由于南方天气湿冷,为不使琴受损,吴老索性抱着琴睡觉,足见珍视程度。
说起我们的古琴文化,中国人的自豪不是一星半点儿。1977年,古琴曲随着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天,如著名的管平湖,著名的《流水》。2003年,也就是王世襄夫妇旧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以890万元夺魁拍场的同一年,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波澜壮阔的演奏,为传统琴乐光环添色颇多。
时下,古琴已然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京沪两地新一代 “名媛”们学琴成了时髦,非名家不跟。15年前,找北京著名琴家李祥霆学琴的价格,老外是每小时200元,普通白领每小时100元,大学生每小时50元;现如今,随便一个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教琴,每小时也得两三百元,名家则需四五百元,价格直追钢琴、小提琴等考级培训。据粗略估算,北京有大概150人在教古琴,学琴的则有两三万人。
然而,古琴的市场价格,显然与其文化价值并不相称。2184万元的明琴,和35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00万元)的小提琴一比,就显得不那么硬气了。再想想约合人民币2.28亿元的元青花、7000万元的徐悲鸿油画、5000万元的清乾隆粉彩……
翻看近年拍卖记录,自2003年“大圣遗音”之后,虽也有赵孟、郑板桥等名人收藏的唐代、明代古琴付拍,却鲜有高价,大多在300万元至400万元之间。正因如此,吴文光和匡时拍卖公司负责人均表示,将这三床珍藏古琴拿出来拍卖,其文化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古琴在市场上遭遇的大多数尴尬,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二字:懂的人太少,曲高和寡。由此引发出琴友间流传的一种担忧:“很多学琴的人都想拥有一床老琴,且不说什么唐宋的,就算民国的也好。可是这价钱却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而买琴的是些什么人呢?我们并不知道。”言外之意,有钱买琴者,是否也能有心善待琴?
在艺术品收藏圈,的确有过太多“虐待”的案例:买完古画不进家门,直接放进库房准备下次出售;买完精美的官窑瓷器锁进保险箱,秘不示人;买完名家紫砂壶束之高阁,不盘不养。艺术品被等同于钱,不谈艺术,不谈历史,不谈文化——这样的艺术品,其价几何?
琴是要弹的。今年年初,有幸从朋友那里得到一张《古殿传奇》CD,包装设计极其精美,打开一看,惊呆了:所演之琴,是两年前以493.6万港元成为当时古琴拍卖第二高价的北宋黑漆“虞廷清韵”官琴!此琴据称为宋朝皇帝御笔题名,历近千年音质依然完美。藏家买到琴后,请了以浪漫风格著称的当代名家陈雷激先生弹奏,精选曲目,录音细腻,限量制作了1000张,在同好中流传。不久前,又听说当年买走“大圣遗音”的藏家也在积极预备,借2010年世博会之机,请名家弹奏此琴,录成CD,将中华的遗音传扬出去。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传统文化回归的路上,站在社会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是否也能在社会文化的金字塔中找到相应位置?有实力站在拍卖场上为传承千年的艺术品一搏,已是莫大荣耀;而有幸得到它们,更是难得殊荣。得胜者是将它们藏于匣内,做个潮流的跟随者,还是运用自己的才华智慧,将中华文人的遗音分享出来,传扬下去,做个文化复兴潮流的推动和引领者?■
作者为艺术品市场评论人,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