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军巡洋舰冤沉海底之谜

2009-12-09梁益新

文史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桥本巡洋舰水兵

梁益新

1945年7月,虽然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日本本土以外的海域,但却遭到了日本的负隅顽抗,美国决定狠狠地给日本一个血的教训。于是,7月上旬的一天,46岁的美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舰长麦克维上校接到了一个紧急命令。

旧金山海军总部,海军少将勃纳尔开门见山地对麦克维说:“上校,今天请你来,是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使命,我们已经征得华盛顿的同意,派你将一批特殊的货物立即运送到提尼安岛去。”“我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名义要求你,以个人生命乃至巡洋舰的代价确保这批货物的安全。如果途中舰只受到袭击沉没,即使只剩下一只救生艇,也要将这批货物装到艇上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在当时决战的关键时刻,海军总部竟还有心思派一艘威力无比的巨型巡洋舰运送货物,这实在令麦克维难以理解。但军人就是以无条件地服从命令为天职。麦克维当即接受了任务,并返回马雷岛海军船厂去做准备工作。

当时,美国已经在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基地,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这种神秘、可怕的武器。为了尽快促使日本投降,结束美日之间长达4年之久的战争,同时也是为了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武力,华盛顿决定抓紧时间,立即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

但是,围绕着如何将原子弹运送到提尼安岛的问题,美军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方面,空军军官主张立即空运去提尼安岛,缩短时间,减少伤亡;另一方面,军事家对空运的安全性有所怀疑,担心一旦出事,旧金山市会在美国地图上消失,坚持海运比较安全。于是,这个问题迅速提交华盛顿最高统帅部仲裁。美国政界、军界首脑们一致认为,为保证本土的安全,还是决定将原子弹从海上运往提尼安岛。于是,战时美国秘密制造原子弹绝密工程——曼哈顿工程的负责人勃纳尔海军少将决定动用恰巧停泊在旧金山海湾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去执行这次特殊的原子弹运送任务。

7月15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奉命离开马雷岛海军船厂;行驶到旧金山湾抛锚。次日上午8点接到起航命令,军舰缓缓驶过旧金山海湾的狭窄地段,穿过金门海峡,向太平洋迸发,昼夜兼行,终于在第四天早上抵达夏威夷,驶入珍珠港,补充燃料和军用物资,又航行3300海里,一个星期后抵达提尼安岛,这批无人知晓的神秘货物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接着,麦克维上校又接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卸货后连夜开往关岛待命指令。卸完货之后,军舰奉命当即离开了提尼安岛,经过一夜的航行,于7月27日上午10点到达关岛的阿普拉港。

随后,麦克维上校登岸向关岛海军基地指挥官芮尔森作了报告。指挥官对“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今后的行动又作了安排:先继续西行,穿越菲律宾海驶往莱特港,然后,再向在日本沿海巡逻的第95特混舰队司令奥尔多夫海军中将电告所处位置,并请求任务。因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上水兵多是新兵,没有经过实战锻炼,一旦遇上麻烦,他们肯定会吃大亏。按计划,该舰将在莱特湾海域停留10天进行技术恢复训练,然后再加入特混舰队。

麦克维上校曾提出能否在关岛附近海域进行技术恢复训练的要求,但遭到否决。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参谋长助理卡特准将要求“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次日早晨装完燃料后立即起航前往莱特军港。无奈,麦克维上校只得再次返回关岛基地,向负责人制定航行计划,计划书上写到:时间。7月28日上午9点钟启航,31日上午到达莱特外港,11点抛锚;航程,1171海里,平均航速15.7节;航线,采用“佩迪”航线,即关岛至莱特岛的笔直航线。由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没有水下探测装置,因而无法知道海面以下的情况。当麦克维上校向上反映这一情况时,上司却毫不迟疑地告诉他,在这一带航海绝对安全。

7月28日上午9点10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离开了阿普拉军港,驶入茫茫大海。7月29日天气骤变,海面上风大浪高。傍晚,远处的天水之间挂着一片低垂的黑云。为了使水兵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麦克维在认真分析了有关情况后,决定取消“之”字形航行,利用夜色掩护直抵目的地。

晚上10点钟,麦克维上校照例登上舰桥,开始入睡前的最后一次查巡。随后,他又与领航员一起审读了当晚的航行指令,并在上面签了字,将它交给值日官。一个小时之后,就在这位美国海军上校沉入梦乡的同时,日本帝国的一个海军少校却醒来了。

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航行的“佩迪”航线上,正有一支号称“多门”大队的日本武装巡逻队在水下神出鬼没。“多门”大队是由日本海军少校桥本以行领导的一支由6艘潜艇组成的武装巡逻队,尽管这支特殊的水下部队服役时间并不长,但其优越的性能与先进的武器装备,足以令美军舰队胆战心惊。

“多门”大队是在7月16日离开日本九州岛西南角日本最大的海军基地吴港码头的。离港之后,大队的6艘潜艇就各自在太平洋上游弋,寻找攻击目标。7月25日,“多门”大队终于找到了目标:美军“山洼”号驱逐舰由北朝鲜向南航行,护送由15艘小型货船组成的运输队从冲绳到莱特岛去。当天下午,“山洼”号驱逐舰不幸受到“多门”大队中I一53潜艇的水下伏击,被它发射的多枚“凯特”鱼雷击中,炸成两截,当场死亡119名官兵。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袭击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他们以为是“山洼”号误中原先设在海面的日军水雷所致,他们甚至在发给“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的敌情简报里,也没有提到“山洼”号被炸沉没事件。

7月29日晚上11点多钟,日本潜艇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在没有丝毫防备的情况下,闯入了敌人的枪口之下。桥本少校叫水兵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战斗准备,然后命令潜艇上升到海面。桥本少校通过望远镜看了半天,也不知是何种军舰,便命令将潜艇悄悄地潜入海底,观察动向。

10分钟后,桥本少校惊讶地发现,目标竟然径直冲着他的潜艇而来,他内心顿时涌起了焦躁不安的烦乱,如果这是一艘重型军舰,又为何不作曲线航行呢?它的护卫舰在哪里?是不是潜艇被敌人发现了?如果迎面驶来的是一艘驱逐舰,它不但无法将其击沉,自己反倒会被驱逐舰所击沉,因为潜艇正面进攻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想到这儿,桥本少校打算将潜艇驶离航线,但他又不甘心放弃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潜望镜中的小点忽又转向左侧航行,这一行动表明,敌方并没有发现自己。于是,他又下令沉住气,待机行动。20分钟后,他从潜望镜中清晰地看到自己要攻击的是一个大家伙,不是战列舰,就是重型巡洋舰。

7月30日零点05分,毫无准备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依然大摇大摆地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而此时此刻,在桥本少校看来,目标像浮在水面的鸭子,不堪一击。当

军舰从他的潜艇右舷经过时,随着一声令下,5枚装有磁性雷头、1枚装有惯性击发器的鱼雷,一起射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这一过程只用了15秒。果然,6枚鱼雷有2枚击中了巡洋舰,其中1枚击中舰首右舷,另1枚击中了舰桥上方右侧,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撼动了整个军舰。

本来,值日官在舰体中弹之后,就已下令关闭庞大的发动机组,但由于通讯中断,这个命令始终没有传达到机舱,致使军舰依然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稳速前进,舰首右舷的巨大窟窿每秒吸入几吨海水,缺乏经验的驾驶员加速了军舰的毁灭,无奈之下麦克维上校下令弃舰。

零点18分,海水从所有的缺口处哗哗地涌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的舰体内,水兵们也纷纷跳入海中。舰长麦克维上校在所有官兵离开舰体之后,自己却一直呆在舰上,直到一个大浪把他卷入海水中。由于麦克维上校水性极好,他最终游离了危险区。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遭遇日军“多门”大队的潜艇伏击时,午夜值班人员正在交接班,许多人还没有入睡,这使500多水兵得以逃生,另有400多名水兵与舰一同葬人海底。当军舰遭袭后,报务员当即发出了遇难信号SOS和紧急求救电报,可谁也没有料到,这些海上漂泊的幸存者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4昼夜,却没等来一只救援船。

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后,桥本上校立即向东京汇报他“击沉一艘‘爱达荷级战列舰”。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海、陆、空军事情报部门与东京日本帝国海军部,都收到了这份发自1-58号潜艇的电报。令人遗憾的是,这份重要的情报,却被美军高层长官给忽视了,他们认为这是日本人搞的骗术,当时竟没有人去核实这一情报的准确性。更为糟糕的是,幸存的水兵在海上漂泊的第二天,即7月31日,本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预定抵达莱特港的日子,它未能按期抵港却没有引起莱特港方面的注意,他们所做的唯一工作是把军舰写入第二天到达的安排表上。而另一方面,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认为,军舰已经停泊在莱特港,将它从航行图标上划掉了。由于阴差阳错的过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的幸存水兵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赤道地区强烈的阳光,使漂在海上的水兵们患上了严重的惧光症,眼睛疼痛难忍,加上淡水奇缺,令人口渴难忍,只得喝海水,许多人因此变得神志恍惚,语无伦次,狂躁不安,精神错乱。更可怕的是,在夜深入乏时,总是听到一声又一声的惨叫,接着海水里泛起一股股殷红的鲜血,那又是一个水兵鲜活的生命被大鲨鱼撕碎了。

沉舰事件发生后,尽管也有十几架飞机先后飞临出事海域上空,由于距离海面太远,均没有发现遇难的水兵们。8月2日,当幸存的水兵们有些绝望的时候,他们被美军执行侦察巡逻任务的双擎轰炸机无意中发现了。

原来,这架飞机本是在寻找日本潜艇的,就在飞临遇难水兵上空的海面时,探测天线出了一点毛病,副驾驶员格温中尉决定自己去检修一下。他爬过飞机后部通道,在低头检查天线时,从1000米高空向菲律宾海俯视,突然发现有一条狭长的油迹,他大吃一惊,以为这是日本潜艇泄漏的油迹。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他把飞机又下降到300米的高度,这时才看到海面上漂浮的是黑压压的晃悠悠的人头。因为没有接到友军舰船失事的消息,一时无法辨别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何如此众多地在海上游荡?于是,格温中尉急忙向总部报告了这一情况。

总部接到格温中尉侦察到的情况报告,开始也认为是日军潜艇遇险了,但潜艇载人至多也就几十人,不会有这么黑压压的一大片。于是,美军高层首脑终于知道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出事了。接着,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救援活动拉开了帷幕,首架水上飞机在天黑之前就救起了30名水兵。这次大规模的搜救持续了6天,遍及数百平方海域,然而,在500名逃生的官兵中,仅有320名官兵得救,而其余官兵葬身海底,冤死他乡。当“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幸存官兵返回家园与亲人团聚时,麦克维上校却被排除在外。

就在营救行动结束的8月10日,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签发了一份秘密文件,决定成立军事法庭,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被日本“多门”大队潜艇击沉事件进行调查。更有意思的是,美军高层首脑为了缩小这场灾难对美国公民的心理影响,摆脱舆论的批评,于8月14日在电台、报纸上发表公告,轻描淡写地称“美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受敌军攻击,在菲律宾海域沉没,业已通知伤亡人员家属”。选择这一天发表公告,海军部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就在这一天,杜鲁门总统向全世界宣告日本投降,这时公开沉舰事件,就是为了最小地减少负面影响。

通过43名幸存官兵的证词,法庭清楚地了解到军舰被击沉,官兵在海上漂泊,未得及时援救的全过程。这一切都表明,美海军及太平洋舰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舰长麦克维上校受到了最严重的处分:依据联邦政府的海军法,舰长麦克维上校犯有渎职罪、忽视他人安全罪,应交高等军事法庭审判。至于其他失职人员,却被种种借口掩饰,只判了警告处分。

9月6日,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给海军部军法署署长写了一封信,表示他不主张公开审判麦克维,但这个建议被否决了。在美国海军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位舰长,因军舰在执行战斗任务中被敌方击沉,而受到军法审判。1945年12月3日,审判在一片责备中开始了。审判庭设在华盛顿海军部军械室内,可笑的是,出庭作证的竟是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的日本海军I--58号潜艇艇长桥本少校。审判共进行了13天,其间,判决书自相矛盾。结果,一份自欺欺人的判决书判决道:“鉴于麦克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业绩,曾荣获过‘中国远征纪念章、‘银星奖章、‘紫星奖章等各种嘉奖,法庭一致认为,应给予他宽大处理,予以释放,恢复工作。”不久,麦克维被任命为驻新奥尔良的第八海军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海湾海疆司令部的指挥官。

1949年7月30日,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沉没四年之后,由于麦克维屡建战功,最终以少将军衔退役。生活在美国康涅狄克州的利奇菲尔德。但由于精神上的折磨使得他大脑一度衰竭,1968年11月6日上午,他举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追随他的500多名水兵的灵魂而去。

麦克维死后,美国报刊才相继刊发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在太平洋菲律宾海域被日军“多门”大队的1-58号潜艇击沉的真相,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却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

猜你喜欢

桥本巡洋舰水兵
六个问答助你了解桥本甲状腺炎
“罗斯福”号有水兵染疫亡故
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
轰动英国的大象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