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2009-12-09谭越
谭 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的家用电器、玩具、服装等产品逐步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产量居世界前列。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制造”现象。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目前还不是制造强国。因为,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就要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
有资料显示,在中国生产的外资产品,外方拿走了利润的92%,只留下利润的8%给中国企业和员工。中国付出劳动力和环境的代价,得到的利润却极少。比如,中国生产的米老鼠玩具和服装,都要按照美国设计人员的要求来做,贴上他们的商标,中国企业只得到很少的加工费。
又如,中国的合资汽车,的确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是外国人从来没有把技术给中国人,就连更换一颗螺丝钉也要交给外国人处理,技术全部控制在外国人手里。据说,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中,外国人用30%的资本,拥有了50%的股份,占有了70%的利润。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梦想,就要激发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目前,按照国际上对49个主要国家的综合评价,我国的创新能力还处于中下水平。
我国在2006年制订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进入世界上创新国家的前20位。
中国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农业、航天、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中国的科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王选院士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我国印刷出版业从此“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1992年,王选又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他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被誉为“当代毕舁”。
袁隆平院士研制成功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2000年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袁隆平先后获得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十多项国际大奖,1991年他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黄伯云院士领头的课题组经过100多次攻关,于2003年攻克了飞机刹车材料技术,在国内首创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自主制备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制备技术,共形成1l项国家专利,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更多的科技专利、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