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梦想的支点
2009-12-09Jason
Jason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可以把地球撬起
给球员们一个教练,他们可以离梦想更近
大行其道
流星赶月般从右边线移动到左边线,勾出一记反手斜线穿越;当所有人都以为双方的底线相持还将继续时,刹那间变化击球手法。一记切削将球停在过网不到一米的地方……
是谁让职业网球比赛变得如此精彩?归根结底还得感谢两拨人:职业球员和职业教练。前者必须不断增强比赛能力,以获得更多奖金和积分,而后者则一直致力于帮助球员提高竞技水平,使自身积累多年的网球精髓得以传承。在普及化、职业化和商业化将网球运动推向空前繁荣的今天,职业球员和职业教练的付出正是网球比赛水平持续提升的两大动力。
其实在公开赛时代之前,职业选手和职业教练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几乎所有顶尖职业选手都会经营俱乐部或担任教练以支付其比赛费用。三届大满贯冠军得主杰克·克拉玛(Jack Kramer)就曾在还未退役时加入了职业网球教练协会。1968年网球运动进入新时代之后,职业网坛的竞争日趋激烈,球员们对于教练水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这样,职业网球教练真正大行其道还是在最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职业球员中,聘请巡回赛教练的人数还不足百人。而如今,球员和教练几乎被打包在了一起,他们一起训练、一起休息、一起吃饭、一起接受采访、一起出席商业活动。像费德勒这样的“单身一族”反倒成了异类。
这群在网坛闯荡了几十年的巡回赛教练们自有高深之处。今年在大满贯决赛里表现惊艳的罗迪克和德尔·波特罗就是很好的例子。罗迪克在2009年初开始了和名教头拉里·斯特凡基的合作,斯特凡基帮助前者成功减肥。并找回巅峰时期的神勇;去年牵手德尔·波特罗的弗兰科·达文(Franco Davin)则帮助弟子完成了从无名小卒到大满贯冠军的蜕变。翻看桑普拉斯、阿加西、费德勒这些巨星的履历,你会发现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也曾受到过多名教练的帮助,让他们的技术更加全面、心理更加成熟、巅峰状态更加持久。
然而,球员和教练这对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和谐。在胜利时,他们会忘情拥抱庆祝;在分手时,他们也可能撕破脸皮。阿加西与尼克·波利泰尼的合作就曾戛然而止,年轻的阿加西用一封邮件通知了自己的前任教练。这令老尼克抓狂,因为在收到邮件之前,阿加西已经召开了新闻会,宣布和尼克·波利泰尼的师徒关系结束,而老尼克那时还对整件事情一无所知。
亨曼有句评价球员与教练关系的话说得恰如其分:“球员和教练代表着不同的化学试剂,有的能融合成冠军的催化剂,有的却只能勾兑出毁灭世界的炸药。”
铸就传奇
一个成功球员的职业生涯中往往拥有过数位教练。而一名教练仅仅执教过一个伟大球员,则不能够成为传奇。
尼克·波利泰尼、罗伯特·兰多斯普、布拉德·吉尔博特、达伦·卡希尔、拉里·斯特凡基、托尼·罗切,在众多网球专家的眼中,他们是公认的传奇教练。这些人的执教经历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担任过多名大满贯冠军的教练。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网球教练的神奇力量。波利泰尼认为简洁的引拍能使球员们打出更加流畅快速的回合,他推崇开放式步伐,并使其风行当今职业网坛。吉尔博特几乎研究过巡回赛里每一个值得研究的选手,他的著作是网球史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卡希尔最神奇的一个例子来自2006年美网阿加西与巴格达蒂斯的比赛,当时阿加西比分落后,看台上的卡希尔请底线处的球童送上了几把穿好线的球拍,拿到新球拍后的阿加西神奇地逆转取胜。
在阿加西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他曾经接受过尼克·波利泰尼、布拉德·吉尔博特和达伦·卡希尔三位名帅的贴身指导。虽然一度和老尼克闹出过不快,但对于师恩,阿加西还是心存感激:“我非常感谢帮助过我的教练们。是他们塑造了球场上的我。尤其是卡希尔,是他让我在30多岁的高龄还能处于顶尖选手的行列。”
对于现役球员来说,想要得到这些传奇教练的帮助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厌倦了奔波的生活。赚够了养老积蓄,他们大都不再担任球员的随行教练。罗伯特·兰多斯普一直坚持的工作状态成为了不少大牌教练的共同追求。兰多斯普最擅长发球方面的指导,他曾经执教过五位大满贯冠军:桑普拉斯、奥斯汀、达文波特、米斯金娜和莎拉波娃。但他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他只在家里教学生,想要得到他的指导,球员就得亲自找上门。
但这种置身世外桃源的做法没有影响兰多斯普施展他的魔力。2002年美网之前,弟子桑普拉斯屡战屡败,兰多斯普在电视机前看了桑普拉斯的比赛后制作了一个简短的录象带邮寄给桑普拉斯。他在录象带里指出了桑普拉斯收拍时的一些小缺点,并且做了正确示范,结果桑普拉斯如获锦囊,强势反弹摘下了职业生涯最后一个大满贯冠军。
家庭作坊
“我不像李娜和郑洁那么有福气。”晏紫经常会对媒体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单飞之后,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找教练。看看李娜和郑洁,她们的老公就是教练,那多省心啊。”
在接受采访时,李娜和郑洁经常会表示对老公兼教练的感谢。“有他在我能更专心地投入比赛,特别是在我的弱点上。他能毫无顾忌地提出来。场上,我们融为一人作战,这种支持无人能比。”李娜说道。郑洁则会提到两口子以师徒关系相处的有趣细节:“如果我发球连续三次发到他所指定的落点,他就给我买个包做鼓励,要是没达到,我就要请他吃大餐。”
作为个人项目,网球可以说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夫妻档”在网球世界算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球员一年四季征战八方,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有家人陪伴在身边。更何况由自家人充当教练的话。还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种“夫妻档”现象在其它国家网球选手的身上也存在着。瑞士老将施奈德2003年完婚,此后丈夫莱纳·霍夫曼(Rainer Hofmann)就一直担任她的教练。此外,职业网球的家庭模式不仅局限于夫妻之间,不少球员的教练是自己的父辈或者哥哥。比如纳达尔的叔叔兼教练托尼,威廉姆斯姐妹的老爸兼教练理查德。达维登科的哥哥兼教练艾德瓦多(Eduard Davydenko)。张德培的哥哥兼教练张君培。
教练熟知球员的优劣势。彼此充分信任。能够更坦诚地提出建议,做出改变,这是网坛家庭模式的独到之处。但很多家庭作坊到了最后都会受到质疑,一旦球员的成绩下滑,矛头就会指向那些“关系户”教练。一个教练能够给予一个球员的帮助往往是有限的,可是一般以家庭模式开始职业生涯之后,球员们就不太愿意做出改变。曾经高居世界第九的斯里查潘就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父亲教练的忠诚:“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教练,有的时候我的兄弟也会陪伴我参加巡回赛,我很注重家庭的感觉,没有什么能够比让与家人合作更高兴的了。”残酷的事实是。2003年过后,斯里查潘再也无法重返世界顶尖行列。
然而不论优势多大,劣势何在,家庭作坊始终是职业网坛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集体作战
说到集体作战,我们的第一反应也许会是仍然生存于中国传统竞技体育体制之下的众多网球选手。的确,除了单飞的四朵金花和少数走自费培养道路的小球员,中国的大部分网球选手还在专业队的大集体中摸爬滚打。
就在不久前,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还谈及了单飞问题:“我们现在很开放!像韩馨蕴这一拨人,不是我们不让她们飞,是还飞不出去啊,实力不行,养活不了自己。等她们进了前五十了,我们给她自己选择。虽然中国也有俱乐部什么的,但市场不成熟,经费有限,有很多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康复、医疗、心理、训练监控、营养、科研等等。”在中国网球选手世界排名普遍不高的条件下。集体作战确实是符合大多数球员客观情况的。
在世界顶尖选手之中其实也有一种团队作战的方式。查看世界前十男子选手的资料,你会发现除了费德勒之外,同样入围年终总决赛的沃达斯科现在也没有自己的随行教练。但今年每逢大赛,沃达斯科还是可以享受到高水平教练的指导,甚至是名帅达伦·卡希尔的帮助。这一切都要感谢其赞助商阿迪达斯公司推出的球员发展计划(Adidas Player DeveIopment Program),阿迪达斯球员发展计划目前聘请了包括达伦·卡希尔在内的三位优秀教练帮助旗下的球员。
有趣的是,这个计划也有行不通的时候。2007年法网决赛,因为和海宁同属阿迪达斯赞助,给伊万诺维奇提供帮助的教练格罗恩菲尔德(Sven G roeneveld)就不能对她进行任何指导,连赛前战术布置都不被允许。所以当海宁甘之如饴地看着罗德里格斯写给她的小纸条,伊万诺维奇只能孤军奋战。如今,伊万诺维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全职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