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师大八人敦煌行

2009-12-08徐培晨

钟山风雨 2009年5期
关键词:杨老洞窟壁画

徐培晨

1984年暑假,南京师大美院派出中国画教研室杨建侯、谭勇、王达弗、范保文教授,还有丁战、沈宏寅、黄柔昌和我一行八位老师赴敦煌进行艺术考察、参观和临摹。

敦煌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沙碛中,隐藏了一千五六百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是上个世纪初被发现的。它的发现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跨越千年的艺术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体现,是古代艺术家们伟大创造的结晶。它以无与伦比的恢宏气度使整个世界为之所震动、所瞩目、所折服。

师大美院之所以组成这么强大的阵容赴敦煌,旨在能够在现场体会原作的精神,然后各尽所能,将敦煌艺术的精华复制下来,以资国画教学的范画和研究参考。

这批临摹品不下五六十件,成为学院的一笔重大财富,放在专辟的特藏室保存,由双人掌管库房钥匙,要想看一看用一用,还要向院领导申请,批准后方能观之,其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杨建侯、谭勇、王达弗、范保文教授和丁战都是我的老师,那时我和沈宏寅、黄柔昌都是小字辈。一行人中,杨老的年龄最大,当年已是74岁高龄,腰有些弓曲,但体格还好,精神矍铄,只是身体较单薄。杨老能够不畏路途遥远和环境艰苦,毅然与教研室同仁踏上西去的列车,实在令人敬佩。

得知杨老一行人要来敦煌,杨老当年抗战时期的学生,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段文杰委托副所长樊锦诗、李贞白、万庚育等驱车到县城迎接,还帮着搬行李,着实让人非常感动。汽车出城向东二十多公里,即看到鸣沙山下巨大的河谷断崖上布满了一排排的洞窟,两座高高的塔形建筑依山而起,直冲断崖顶部,一股细流在宽阔的河床上蜿蜒流淌。此水为祁连山的积雪消融之后透过厚厚沙丛的过滤而成,显得异常清澈。高大的饱经风霜的古榆和老杨依然苍翠,舒展着枝叶,在风中摇曳;花圃里鲜花簇簇,葡萄架上串串珍珠似的翠果衬托着石窟前古朴的建筑群和高大的莫高窟牌楼,时有佛塔点缀其间。这是一片沙漠绿洲,由于有了水,充满了生机。整个河谷地带似一幅魅力四射的山水画长卷,吸引着数不尽的中外学者和游人。

西部沙漠中的大暑天,骄阳如火,发出灼人的光焰,尤其是在中午的室外,每人都会烤出一身的油汗来。为了艺术,为了工作,没有一个人怕热。洞窟的分布,从东到西,不下三里多路,分三层,时而上时而下,既要爬坡,又要钻洞,扒扶手,登台阶。一个个洞窟内,四面大壁画得密密匝匝,从顶部到墙脚,从中心方柱到四周佛龛内壁,全是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幽暗的光线下,有时三四个手电筒,电光聚在一起也似乎难以看清其所以然。这样转了一个洞窟又一个洞窟,大家怀着急切的心情,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洞都看了个遍。除规定能参观的40个洞而外,他们还专门打开了特级洞让我们参观研究。有时为了比较壁画风格的不同,多次重复读画,往返于几个洞窟之间。

“段所长的老师来了”,我们还没有到,消息就传遍了莫高窟。段文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研究敦煌学极有成就的大学者,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掌门人。杨老曾在上世纪40年代初在当时的国立艺专——段所长的母校执教。时隔几十年,难得一见,师生之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段所长工作很忙,但他仍尽力抽出时间与大家交谈,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如特意安排专家为我们做学术报告,解答问题,还提供了很大的工作室,用于临摹。

西部条件艰苦,不少人又都是南方人,吃不惯面食和牛羊肉,即使这样,也没人提出另外的要求。吃着硬硬的粗面条,就着干豇豆烧肥肉片,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往来于画室和住处之间。大家都觉得艺术的召唤能使人忘却一切,似乎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量和用不完的精力。

临摹壁画和自己作画不同,必须忠实于原作,不免受到诸多条件的约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仅形不能走样,而且色彩的浓丽、平和,图饰衣纹的繁琐,以及历史岁月在壁画上留下印痕的做旧等,一招一式都不能掉以轻心,丝毫马虎不得。

杨老临摹了130窟甬道南壁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此图为盛唐时期作品,描绘都督夫人携眷属礼佛的情景。该夫人雍容华贵,身穿红裙,肩巾垂足,双手拢袖,虔诚地立于华盖下的花毯上,榜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身穿绿长裙,双手拢袖者是王氏女儿,榜题分别为“女十一娘一心供养”和“女十三娘一心供养”,身穿男装的九名侍者紧随其后。此图人物形象姿容丰满,神态端庄生动,色彩艳丽,清新明快,是敦煌石窟仅有的一幅稀世珍品。因为画面太大了,画高处人要站在凳子上,画低处人几乎要趴在地面上,接纸、起稿、勾线、上色都不太顺手,杨老克服了诸多困难,还是出色地将此画完成了。

谭老则选择了伏羲女娲,画中男执镰,女执剪,上肢合抱交于一处,下体为龙蛇之尾缠绕,难分难舍,爱意绵绵。此题材应该理解为东方的爱神。谭老与杨老同为徐悲鸿大师的入室弟子,都有坚实的绘画基础,这幅作品人物临得非常传神,笔墨也非常老道。

王老与谭老同龄,当时都是66岁的人了。王老喜欢画大场面的作品,所临摹的题为“供养人”的壁画也很精彩。

范保文、丁战都临摹了自己喜欢的壁画,沈宏寅、黄柔昌也都临了伎乐菩萨及供养童子、游春图、飞天之类的作品,质量应该归为上乘。

我所临摹的一幅大画为晚唐时期所建最重要的洞窟之一的156窟“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于公元858年在沙州率众起义,使河西一带脱离吐蕃统治,因而受唐朝敇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统领瓜、沙、伊、西等十一州。这幅横卷式出行图以全长八米余、图绘百余人马的宏大规模,画成了歌颂现实人物的历史图卷,在敦煌壁画中是前所未见的杰作。我择其一段而临之。出行队伍彩旗猎猎,出征的将士持枪执戈,威武异常,骑在膘悍的各色马背上,精彩的歌舞表演为挥师而去的队伍助威送行,以壮行色。

对于临摹的这批作品,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既多又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临摹工作刚一结束,为了放松心情,大家结伴游览三危山和月牙泉,水光山色,与内地迥异。那是一望无际的黄沙世界,沙山在风的作用下,不停地改变着造型。远处传来驼铃声,沙漠之舟在扬蹄苦旅,西行的艺术家们也在黄沙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当你回望身后,风又把这一个个、一行行脚印迅速掩平,好像根本没有人走过。

结束了在莫高窟的参观、考察和临摹之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去新疆乌鲁木齐。在新疆,参观了博物馆,接着又临研了克孜尔壁画。之后又到了吐鲁番,参观了苏公塔、阿什塔拉、木头沟的墓室壁画,以及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乌市到这些景点,往返行车近1200里,时值盛夏,火焰山烈日炎炎,把柏油路晒出了油,又热又渴。然而大家好像全然不顾,完全陶醉在丝绸之路的艺术氛围里,细细领略着,咀嚼着,品味着……

敦煌、新疆之行转眼25年过去了,杨老、王老、丁战都先后仙逝,岁月催人老啊!只有那些继续为教学使用的敦煌、克孜尔壁画临品,还有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永乐宫壁画临品依然焕发出它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子,滋育着艺术灵苗的生长。■

猜你喜欢

杨老洞窟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笼中鸟
壁画上的数学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