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主题与语言

2009-12-08王晓华

粤海风 2009年6期
关键词:穆勒罗马尼亚诺贝尔文学奖

王晓华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为国人所知的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再次引发了汉语评论界的议论。有人将赫塔·穆勒的获奖归结为跨界写作,言下之意无非是:在众多力量的角逐中,身份与主题再次获得了胜利。不过,这类评论大多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未进行最基本的文本解读,评论者都是未阅读赫塔·穆勒的情况下作此断言。

一个作家凭身份和主题就能获得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果真如此,事情岂非太简单了?拥有类似赫塔·穆勒身份而又写作类似主题的作家恐怕数以万计,评委为何偏偏选择了名气不大的她?显然,除了身份与主题之外,必然另有缘由。

在尽可能地寻找和阅读了赫塔·穆勒的作品后,我更坚信了自己的上述判断:除了身份与主题之外,赫塔·穆勒还胜在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生产者。无论是身份,还是主题,都只能显现在语言中。好的作品必然是好的语言体系,伟大作家都是将语言变成奇迹的巨匠。由于所掌握的文本有限,我不敢轻易断言赫塔·穆勒是伟大作家,但却不能不承认她的语言有力量而富有诗意:

我系上鞋带,突然想起,多年前在温奇山上度假时,母亲穿了一套她自己做的水手服。在乡间漫步时,她倒在高高的草丛里装死。我那时8岁。恐惧从天而降,压向草地。我闭上眼睛,不想看到自己被它吞噬。母亲跳起来,摇了摇我,说:你喜欢我吗?你看到了,我还活着。

这是其长篇小说的片段。“恐惧从天而降,压向草地”这样绝妙的句子让我想起了旷世天才萨特。他迅速吸引了我,逼迫我承认作者的杰出。后来,我又阅读了她曾在《译林》发表的小说《黑色的大轴》,再次领受了赫塔·穆勒富有魔幻色彩的语言确实“充满诗意且圆融一体”。正是在此类出色的语言中,身份和主题显现出来,所以,赫塔·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语言的胜利。

当然,单凭语言,赫塔·穆勒还不足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她之获奖,的确与其身份有关。身份是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以身份为言说对象的文本更能揭示人的集体命运。赫塔·穆勒的身份极为特殊:在罗马尼亚,她是德国裔的少数民族;到了德国,她又成了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人。在这双重身份中,“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人”显然更为重要。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如果再呈现“人在独裁社会的境遇”,那么,他所说的就是老掉牙的题材,但同样的题材由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人表现出来,效果却大不相同——在罗马尼亚和德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明时差:当二战后的德国人思考自由的边界时,自由还是罗马尼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对于德国人来说,言说对于解放的憧憬只能用过去时态,但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人却可以使用正在进行时的叙述视角;这种巨大的文明时差给“落后者”以特权,使他们可以用现在时态讲述在主流西方社会业已“过时”的主题;由于他们已经嵌入西方主流世界,变成了西方主流世界的成员,因此,他们的讲述更能唤起西方人的惊异感和反思:这些与我同样具有西方身份的人真的刚刚走出他们所描述的状态吗?他们究竟是谁?我们的先辈岂不是经历过同样的历史境遇?

在语言中敞开自己的身份,这种写作无疑是主题式的。赫塔·穆勒固执地以过去为主题,表现人在被囚禁状态下的命运和体验。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就描写了人在集中营中的生活。除此之外,《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都以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为表现对象。赫塔·穆勒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她对主题的选择有因果关系。如果她美化过去的经历,将被囚禁状态领受为命运的恩赐,把苦难历程粉饰为甜蜜的记忆,那么,她在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西方主流世界就不可能获得承认,她的作品便会真的被判定为“过时”的话语。她对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感到吃惊,又说明她不是为了迎合某种理念而写作。她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主体,是因为她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经历、昔日身份,是因为她在西方语境中更确切地感受到了昔日罗马尼亚人的荒诞状态:

仇恨

邪恶

下流

种植在每个人的心里

就像荒芜的后院

珍藏着蝎子

毒蛇

蟑螂

这种处境非罗马尼亚裔的西方人经历过,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正在经历着。它被呈现给业已歌舞升平的西方主流世界,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警醒。由于刚刚走出这些处境的人已经成为他们的邻居和同事,因此,阅读这些作品的西方人不会产生居高临下的地域优越感,而是会被刺痛,被推向反思之境。那些至今依然生活在同样处境中的非西方读者,则会在其中认出自己,沉思自己的方向。恰如《我的名字叫红》一样,赫塔·穆勒作品的主体可以唤起人们对世界、生存、文化的复杂感受,让读者体验到巨大的精神张力。这已经足够了。

有些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今年授奖给赫塔·穆勒再次展示了西方中心的价值观。这种说法显然有其根据,但忽略了赫塔·穆勒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她不但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展示了对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主题,而且以超群的语言取胜。不指出这点,同样是对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作家不公。我们常常指责西方人的自我中心观念,但却忘记了我们同样以中心主义观念对待世界文学,对于赫塔·穆勒的忽略就证明了这点(许多汉语评论界傲慢地承认自己没读过她的作品)。对于西方读者和中国读者来说,克服中心主义观念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作家、文本、语言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猜你喜欢

穆勒罗马尼亚诺贝尔文学奖
脱不下的穆勒鞋
平衡之美
美特别检查官穆勒宣布退休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绅士都为她着迷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
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