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配套提升果品质量
2009-12-08王建宗
王建宗
吉县东城乡按照“建名园、产名果、创名牌”的发展战略,立足本乡实际,大力发展以红富士、嘎啦、红将军为主栽品种的苹果产业,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栽植,高标准管理,高资金投入”的生产模式,使全乡苹果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全乡8个行政村,7509口人,耕地21734亩,现有果园16200亩,人均2.2亩,其中挂果面积8160亩,苹果产业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一、政策引导抓宣传
为了提高苹果生产管理水平,解决果园缺少有机肥,提升果品质量,生产优质有机苹果,东城乡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果成园,沼配套,猪发财”的生产发展思路,依托沼气项目资金,采取政府补一点、村委贴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办法,大力倡导沼气进果园的发展模式,为产业配套、群众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具体实施中,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县关于绿色环保能源政策;宣传县委、政府实行的以奖代补政策及发展重点工程的相关措施;宣传实施“猪-沼-果”配套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宣传乡党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会对发展沼气进果园的决心和力度。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吃透了政策,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对实施沼气进果园标准化生产模式有了新的看法,认为实施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发展养殖业,而且可以带动苹果产业,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果园缺少有机肥,生产无公害优质苹果奠定了基础,为实施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合理规划抓实施
东城乡根据苹果产业分布状况及地域特点,结合广大果农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规划。首先把社堤垣双千亩苹果示范园区作为实施重点,原则是在公路沿线两边、经营果园5亩以上、素质较高、果园管理和效益比较好的果农,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农户申报,实地考查,在社堤垣一次性规划建设猪、沼、果配套果园150户、800余亩;其次在其他各村分别规划10~30户,共150户、750余亩果园,全乡共计规划300户,1550亩果园。第三坚持“五统一四结合”促进工程顺利实施。一是统一选址。要求做到背风向阳,远离公路,让开水路;二是统一标准。每户必须建8立方米沼气池一个,9平方米猪圈2~4个,厕所一个,管护房1~2间。在沼气建设上真正达到“一池三改”,即建一个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在与主导产业配套上真正作到了“猪-沼-果”配套;三是统一安排持证技工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四是乡政府统一联系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保证农户所需材料价格最低,质量最优。五是乡政府统一调运沼气工程配套的物资。做到了把沼气进果园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沼气进果园同苹果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把沼气进果园同发展养殖业相结合;把沼气进果园同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相结合。真正实现居家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果业生产有机化。
三、强化领导抓落实
为了确保猪、沼、果配套工程的顺利实施,东城乡制定了关于实施猪、沼、果配套工程实施意见和相关的实施办法,成立了猪、沼、果配套工程领导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吸收政府分管领导、乡农技站长、果树站长、乡包村干部、项目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技术人员。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都明确规定了目标责任,时间要求、标准质量、验收兑现等具体措施。同时乡政府同项目村、技术人员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项目村搞好配合,落实农户、合理规划;技术人员要精心实施,尽职尽责。确保工程质量。乡领导组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考核。由于措施得力,责任到人,目前全乡猪、沼、果配套工程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农业局、果业中心的积极帮助指导下、在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乡共建成猪、沼、果配套果园240座、950亩果园、沼气池240个、猪舍300个、厕所240个、管护房300个。全部达到一池三改,饲养生猪80余头。剩余农户预计十月底全部交工,力争年底投入使用。
通过实施猪、沼、果配套工程,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增加了有机肥,而且有效切断了农村疾病的传播源,减少了农户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也使大多数农村女从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环境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为培育苹果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建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只需投资1500元左右,一年可产沼气300~400立方米,可节省生活燃料1000~2000元,饲养生猪5头以上,年收入可达到8000余元,沼气池一年可产沼渣沼液15吨,完全可满足5亩果园一年生产无公害苹果用肥,通过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每年可节约农药和化肥开支近千元,全年可增收节支5000余元,相当一亩成龄果园的全年收入。由此可见,沼气进果园,实施猪、沼、果配套经营是一项富民工程、增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