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准则
2009-12-07苏凡博
苏凡博
一、从北京奥运主持人选拔看大型体育赛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2006年2月——2006年10月,CCTV-奥运频道《谁将主持北京奥运》面向全国选拔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主持人和解说员,在赛会期间为赛事转播、专题节目及其他互动项目进行主持、解说、评论。承担此次转播重任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倍受世界媒体和人民的关注,因为他们要兑现北京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打破惯例实现不延时直播赛事实况的承诺。无疑,这对奥运报道的主持人是一次异常艰巨的挑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人员总数则达3000人,有80多名负责奥运报道的主持人和解说嘉宾出场,这样庞大豪华的体育主持阵容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需要举全台之力、全国之力进行资源整合,从中挑选优秀的奥运节目主持人。从奥运主持人的组成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主干:目前在岗的中央台体育节目主持人、运动员出身的主持人、临时客串的非体育主持人、地方电视台借调的体育节目主持人。经过央视《谁将主持北京奥运》的层层选拔,一支豪华明星主持团队最终推出。
这支奥运主持人“梦之队”,囊括了年近70岁、已经退休的老“名嘴”宋世雄,以及孙正平、韩乔生、刘建宏、段喧等多名奥运专项主持人。而崔永元、白岩松、欧阳夏丹、方琼等非体育频道的知名主持人也将在奥运期间“客串”奥运频道主持人,沈冰则是奥运频道总演播室总主持人。
纵观北京奥运主持人的选拔,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被选上呢?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几项素质是大型体育赛事主持人必备的:
(一)、业务要精
大型体育赛事的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播音的基本能力,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要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观众的“胃口”。体育比赛的进程十分迅速,赛场风云变幻莫测,对于比赛的解说具有很大的即时性,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解说比赛的过程中适宜地、有把握地向观众穿插介绍相关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地理、历史等等。主持人应该主动认真地学习、了解奥运会项目的有关规则、常识以及历史,为奥运会的播报做好准备。比如当前有关足球、篮球的报道铺天盖地,关于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的报道比较常见,而对于帆船、马术、击剑等比赛项目的报道则很少。这直接导致主持人解说员对帆船等项目知识的匮乏,而这对于报道奥运会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主持人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所主持项目的内行,提高节目主持质量。此外,语言是主持人的基本功,要在主持的过程中做到口齿清晰,语速适度,适宜地变换节奏,张弛有度,并结合实际的联系,从中掌握各种技巧,并灵活运用,确保直播过程中的万无一失。
(二)、反应要快
在进行体育报道或解说时,主持人一定要有灵动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赛场上的突发状况不可预料。一般来说,当遇到突发状况或没有交流对象的信息节目或节目片段时,最能考验主持人的反应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因为主持人一般情况下在节目中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文字来主持,其间没有信息的遗漏或扭曲。当主持人在节目中与人进行交流时,就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阻断,如果主持人事先准备不足,对项目主题不够了解,对采访对象或解说画面把握不准,机械地按事先设定好的计划来交流,不做临时处理,这样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同时,主持人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既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又能够捕捉到赛场上的细节,经过自己独到的分析归纳,在赛事一结束就发表极其到位的评论和感想,这对彰显主持人能力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转播中体育解说员和观众几乎同时看到比赛实况,都用自己的经验围绕着正在进行的比赛来理解其中的意义。解说员还要肩负着为观众发送声音信号“辅助收视的责任,要能够敏锐洞悉场上局势,既能用自己的知识,迅速抓住图像含义,又能以此影响观众,帮助他们理解信息,既起到“述”又起到“评”的双重作用!因而体育解说员要有深厚的素养和快捷高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定位要准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人的本质不在于个性,而在于共性,因为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奥运体育主持是一种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因此,当一个人主持人以体育解说员的身份坐到解说席上的时候,他的社会角色应该是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其言行举止不仅代表个人,而且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形象。离开解说席回到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友好的邻居、彬彬有礼的消费者,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狂热的球迷。比赛现场、解说席、摄像机等则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搭建了一个公共话语平台,规定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社会身份和行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电视体育解说员必须忘记其他社会身份,做一个合格的记者。电视体育解说员此时的任务就是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客观公正、引人入胜地将赛事进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赛场的气氛,享受到赛事的乐趣,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相互对比中逐步增强对解说员的了解,在心里勾勒出解说员的轮廓,给予一个适当的评价。另外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电视体育解说员在主持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准则,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也不能简单机械干巴讲解,既不能扮演一个拉拉队员的形象,也不能充当一个“粉丝”的角色,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观众的感受,在注意分寸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才能,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给每位观众留下好的印象。
(四)、配合要宜
目前,中国电视直播很多采用了一名电视台主持人加上一名现场嘉宾(一般是前奥运冠军等有关专家)的模式。这样的搭配本来应该是很合理的,主持人进行串场,介绍场上的情况,专家则对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和技战术进行分析。可是,由于电视台居于主导地位,请来的专家基本是“客人”,所以我们在转播中看到的这些“客人”点评大多非常谨慎,而居于“主人”地位的主持人,往往把握话语权。在转播当中,主持人对于所解说的比赛项目非常熟悉则效果尚可,如果主持人对比赛项目不甚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直播几个小时的时间又需要去“填充”,那主持人就很有可能只讲些没有关联,可有可无的废话了,这样的后果就是使解说缺乏理性的分析,只剩下情绪的宣泄。如果宣泄过程中用词不当或者出现口误,那就会漏洞百出。对于今天见识过无数大场面的观众来说,只要有少数观众看出来指出其中的“破绽”,就会一呼百应,成为笑柄。不久前,互联网上传播的“段子”红极一时,就是明证。
二、北京奥运主持人选拔对大型体育赛事主持人选拔的启示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将在
中国举办,近在眼前的就是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北京奥运会主持人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北京奥运的主持人选拔是成功的,也对广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主持人的选拔,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提前准备
及早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奥运培训工程,是现代奥运会的一条基本经验。奥运会、亚运会都是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相关人员如果缺乏科学的专业培训,缺乏有关知识、技能、规则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是很难胜任工作的。为更好地完成奥运会的各项任务,悉尼奥组委、雅典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都非常重视奥运培训工作,而且都是提早4-5年就开展奥运培训工作的。第16届亚运会的培训任务十分繁重,时间也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二)、积累经验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主持解说竞争是很残酷的,要凭实力说话。这就要求所有在这一条线上工作的人员加紧平常的积累,不光要熟悉体育比赛项目的一些信息,还要注意学习关于主持人和电视的理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准备广州亚运会的主持解说工作。
(三)、整合资源
各位主持人应分兵把口,每人负责一项,对口到人,就像岗位责任制一样,深入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人员的变化、国际上的趋势、规则的改变、人员的重新组合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建立自己的小档案库,对项目做到驾轻就熟、如数家珍。比如说人文类的节目,邀请台里的非体育节目主持人主持,着重体现人文精神,这也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在制作体育娱乐节目的时候,也可以调动台里其他中心的主持人参与,利用他们的专长,加上体育的内容和理念,办一些有特色的观众喜欢的体育娱乐节目,不断提高电视传播水平。
(四)、发掘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员的选拔不局限在中央台,要通过主持人大赛、解说大赛等形式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选出一大批年轻的有潜力的主持人,培养充足的后备军,放心大胆地由他们担任出镜记者、解说员或者主持人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从优秀的退役运动员中选拔人才,比如著名体操运动员莫慧兰,从人民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加盟凤凰卫视,成为体育记者兼主持人。退役乒乓球运动员杨影,在央视奥运频道担任解说员,这些例子说明,从优秀退役运动员中选拔具备专业知识的主持人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精彩的体育赛事离不开主持人的主持和解说,主持人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加强业务和各方面知识、能力的积累和训练,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丰富的知识并且得到身心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只有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用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体育专业知识,从不同的渠道选拔好的体育专业型主持人,才能让我国的电视体育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