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奠基江苏

2009-12-07顾冠华

江苏教育 2009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江苏发展

顾冠华

在原江苏省教育厅大院内(南京市北京西路15-2号),有一座“双基”普及纪念碑,它不仅见证了江苏人从1986年开始的整整10年的奋斗历程,更缩影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教育的辉煌发展。

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重建国民教育体系,我们筚路蓝缕;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胼手胝足;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义无反顾……60年来,江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处在全国前列,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江苏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段60年的时光,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过,江苏省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江苏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革新勇气分不开的。的确,无论是最早创办的“工农速成中学”、中国农村第一所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申港成人教育中心、进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体制改革试验,还是首创性地提出“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等教育理念和目标,都展示了江苏人民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的智慧与勇气。

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成就,还与江苏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着对教育的自身理解,不断形成着江苏教育的自身理想有关。这种理想就是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化的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江苏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为江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持。60年来,江苏教育的每一步发展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认真借鉴省外和国外的经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从而成功探索出一条江苏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江苏“教育强省”的一种独特表达,是江苏教育工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身、建设高品质教育的真实愿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这是书法大师启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在60年的伟大实践中,江苏还涌现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匡亚明、吴贻芳、陈鹤琴、斯霞、李吉林…他们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道德上对江苏乃至全国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指出,实现江苏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的确,江苏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全省人民的贡献和力量,更凝聚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培养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教育奠基中国,教育也奠基江苏。回顾60年的教育史,不仅仅是对60年教育历程的简单描述,更是一次对江苏教育乃至江苏全省发展的宏大审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对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全力推进教育强省,努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江苏人民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教育工作始终寄予重望、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很高。坚持教育公益性,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江苏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甲子华诞,是一个轮回,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永远心怀理想,不忘使命,为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江苏发展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区域发展篇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图说江苏制造
图说共享发展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