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修改的雷锋照
2009-12-07杨时旸
杨时旸
被挖掘出的典型
1960年8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连队,寻找一名叫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都提到一个叫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身高1米54,体重不到100斤。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峻一愣,心想,自己是大尉,一个新兵居然敢提这样的要求。“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张峻问。“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雷锋说。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锋爱美、爱照相。”张峻说。
很快,雷锋背着枪回来了,胸前还挂上了两枚奖章,那是鞍山先进生产者奖章。几分钟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斜向上方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了一周,然后将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辑看后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辑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类型,并于国庆节前完成。张峻说自己写不了,于是,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个四人小组成立了。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思甜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进行拍照。
这篇稿件最终从勤俭节约升华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从此拉开了宣传雷锋的大幕。
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形象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于是,雷锋被安排到沈阳实验中学、旅顺海军基地等处做报告。每次,张峻都会现场拍照,先后9次,一共76天。
《前进报》的文章发表后,《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纷纷转载。1961年2月,张峻接到军区任务——为雷锋拍摄一组专题,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入伍1年零1个月就上了《解放军画报》的专题,这个到现在都还没再出现过。”张峻感叹。这组报道发表后,雷锋声名大噪。《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
1962年4月,沈阳军区发给张峻两卷彩色胶卷,让他为雷锋再次拍摄专题。当时的彩色胶卷全部从德国进口,只有中央级大报才能拥有,普通人甚至无缘接触。6月,雷锋的专题报道再一次出现在《解放军画报》上。在那个连使用黑白胶片都要报批的年代里,雷锋生前一共留下了24张彩色照片和1 99张黑白照片。
补拍照片
1962年春节前后,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同时在军区内进行一次首展。
为此,张峻及沈阳军区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筹办小组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筹办小组拿来雷锋的日记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的参考一个是雷锋的日记,还有一个就是他做忆苦思甜报告的讲稿。”张峻说,“日记有好多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就找能拍的拍。”
当时,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补拍照片的题材由张峻撰写提纲,再交到小组集体讨论,最终定下20多幅。因为张峻需要全面策划展板,他就把补拍任务交给徒弟季增。并提前向他交待:“拍雷锋正面像的时候,后面要有一个毛主席像。”这20多张照片中,有“雷锋送大娘回家”,“深夜打手电学《毛选》”,“给人民公社捐款”,“努力练习投弹”等最为经典的雷锋形象。
但是,这些照片出现了不少问题:因为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选》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图片说明中写着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上的雷锋却穿着棉衣;练习投弹的姿势也有错误。
“那些照片拿回来,我就批评季增,你怎么也不动脑子啊?有8月穿棉衣的吗?有那样站着投弹的吗?”张峻说,照片里有一张“雷锋送大娘回家”的照片,那个大娘并不是雷锋曾在日记和讲稿里提及的那—位。
这些照片同样遭到军区领导的质疑。但此时已接近正月十五,总政要求尽快完成任务,时间紧迫无法再次补拍。与此同时,筹办小组中的几个人和雷锋一起住到沈阳军区招待所,一边采访一边制作幻灯片。
补拍照片和制作幻灯片的工作还没有完成,8月15日,雷锋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我对季增说,虽然我当初批评你,但是雷锋去世了,这些补拍的照片也是很珍贵的。”张峻告诉记者,当年也有参观展览的战士问怎么8月穿棉衣,他们坦承是补拍的。
从普通士兵到全民楷模
树立雷锋形象的活动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告终,反而日渐高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这一活动进入高潮。
张峻为雷锋拍摄的第一幅照片中,雷锋右手腕外露出一截白衬衣的袖口。后来这截袖口被悄然去掉。“那是《解放军画报》给修掉了。我拍的时候没注意。后来我问过,说是露着袖口不符合军容风纪,对雷锋形象不好。”
在张峻的记忆里,其实雷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他说,大家可能没注意,雷锋留着刘海。有时班长问他怎么还不去剪头发,雷锋就推托说下次去。“我给他拍照片的时候,头发有时候就从帽子下面出来,我提醒他,他就掖回去。”张峻说,“那时候饭不够吃,雷锋也到伙房去拿过饭锅巴。伙房的人就说他,雷锋啊,你现在是个人物知道不,能自觉点不?那时候拿饭锅巴可是个大事啊。”只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都被掩埋在历史之中。
除了对照片“不完美”的细节进行修改。他们还刻意增加内容提升雷锋的形象。曾与张峻一起工作的《民兵之友》记者周军为雷锋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大院里拍摄过一张照片:雷锋手端钢枪,目视远方,身后是一棵挺拔的松树。这棵松树,其实是后来添上去的。
周军生前在回忆文章中称,1977年,这张照片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为《雷锋画册》的封面。出版社与他商议后,将一棵黄山迎客松加到雷锋身后。张峻也了解这个情况,他说,“那时候树立典型要求高大全。”
因为这张照片,大众中逐渐流传出“雷锋松”的故事。直到现在,铁岭干沟子自然屯仍然认为那张照片是在本村一棵树前拍摄的,雷锋纪念日里很多学生在那棵树下合影留念。
参军前,雷锋自己在天安门前留影,手中拿着一个花书包,发表时花书包没了;与雷锋合影的某标兵因“文革”时与“四人帮”关系复杂,“文革”后就从合影中消失了……
张峻回忆说,他给雷锋拍照片时,雷锋自己把奖章戴上,战士们说他故意做给别人看。有时候劳动,战友故意整他,专门让他背重东西。张峻说,雷锋就是个普通战士,很爱美。张峻搜集到的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就有54张。那时,雷锋每月津贴6元,照相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最近,一个剧组正在筹拍雷锋的电视剧,由田亮主演。剧组向张峻请教,张峻在电话里说:“你们要和以前拍的电影都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就是把雷锋从神坛上拉下来。雷锋是人,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