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无奈
2009-12-07陈慧
陈 慧
对于那些因为是女孩,因为有病或有残疾。因为是非婚生子,就被无情丢弃的孩子来说,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再被好心人救起,最后被辗转送进儿童福利院,绝对是从地狱的边缘来到天堂,是生命的重生,命运的重塑!在福利院里,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没有歧视,能够接受教育,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对那些能考上大学或者职业高中、技术学校的孩子,政府、福利院、有公益心的企业和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会想方设法为其筹措学费,不会让他们因为经济原因丧失难得的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无论如何,福利院不是真正的家,不能替代真正的家;数量有限、终日繁忙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担当起父母的全部职责。照顾好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更多的,尤其是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孤儿院的孩子却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呵护,尤其是心灵的呵护!
临床经验表明,婴儿出生后半个小时之内就懂得渴求爱,尤其是母亲对其肌肤的深情抚摸,否则就容易烦躁不安;如果长期得不到这种亲密的肌肤接触,就会失去安全感,对外部世界怀有恐惧。孩子还特别喜欢与成年人一起做游戏,这不仅能让他们心情愉快,还能促进其智力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而福利院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不曾得到过亲生父母如此的关爱,反而饱尝被抛弃后极度的恐惧、绝望与无助。有些人以为,很小的孩子还不知道孤独,不懂得害怕。事实恰恰相反,婴幼儿同样有感知、有感情,受到伤害后因为无法诉说、无力排遣,更容易造成长久的心灵创伤。广场恐惧症等很多让普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心理疾病都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大一些的孩子被遗弃,所受的伤害更明显。某市个男孩,因为残疾,被人狠心地扔在福利院门口。那时他已经4岁了,对过去的经历肯定已经有了记忆。他性格孤僻,有时候好几天都不说一句话,遇到陌生人更是无论怎么问都是一言不发。这让很多有意收养他的人灰了心,最终决定放弃。工作人员说,这孩子与同院的小伙伴们能够比较正常地交流,与保育员也能说上几句,但就是不接纳陌生的成年人,可见“孩子肯定是被伤透了心”!
这些小小年龄就遭受过巨大伤害的孩子,被送到福利院后,虽然不再为吃穿担忧,但得不到足够的心理关怀,心灵的伤口仍旧在恶化。因此,孩子略大一些,或轻或重都出现了心理问题。例如,变得自卑、孤僻、执拗、偏激,对社会缺乏信任。这些孩子,有些在福利院里接受教育,有些则被送出去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起读书。他们看到同学们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接,唯独自己总是孤身一人,难免会产生深深的自卑。他们的学习成绩整体来讲也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好。
这些孩子还有一个严重的弱点,就是:不擅交往,独立性差,对福利院过于依赖,不愿也难以参与社会竞争。福利院的集体生活,不利于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简单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面对复杂的社会无所适从;学习成绩整体偏低,在劳动技能与文化知识上缺乏竞争力;加上自卑与孤僻,让这些孩子在融入社会、独立生活上遇到很多问题。与此相反,福利院是他们生活了十几年的家,由于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照,这里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很多福利院有洗衣房,孩子们连衣服都不用洗。所以,相当比例的孩子有明显的惰性与依赖性。按照政策,福利院的孩子,除了残疾者与智障者终生养育,其余的年满18岁,就应该进入社会、自谋生路。但是,很多已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愿意离开福利院这个温室;或者出去一段时间,因为不适应再次返回。某些福利院这样滞留的孩子竟然高达四成左右。
某相关机构通过对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家庭儿童的对比调查,得出结论:1福利院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在抑郁和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方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2,对自身同伴关系呈消极认识的福利院儿童,其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出现率更高。3福利院儿童说谎、顶撞老师、偷窃和逃学的出现率与正常儿童有显著性差异。4福利院儿童对福利院工作人员态度的认识以及对社会态度的认识影响了其品行表现。
国家相关部门与福利院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将心理援助提上工作日程。福利院也尝试着改变现状。例如,招收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员工,学习心理学知识;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团体培训与个体辅导,等等。上海一家福利院,早在1998年就与英国一机构合作,在孩子中开展心理干预,让很多原本自闭、忧郁的孩子变得开朗、阳光。但是,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漫长,效果又不明显的工程,需要专业老师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长期的、耐心的干预,同时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需要老师、社工的协调努力。目前操作起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另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是为这些孩子寻找收养人家,但这同样困难重重。政府降低了收养门槛,还允许已经有子女的家庭参与收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家的温暖。同时,在中国,多数不孕不育的夫妻都渴望领养孩子,有些已经有子女的家庭也愿意帮助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那么,福利院的送养工作为什么仍旧如此艰难?按一位资深福利院工作者的话讲,就是“渠道不畅通”,很多人不知如何去做。加上很多地方给收养的孩子上户口“简直是太难了”,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少数工作人员观念落后,还停留在福利院就是养孤儿的地方,只注重孩子的吃穿,忽视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未来前途,没有认识到送养的重要意义,自然不会积极行动。个别福利院甚至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出去,因为这些地区孤儿和弃儿越来越少,如果再送出去,能够申请到的经费就更少了。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因素不能忽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农民思想的进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被遗弃的健康女婴逐渐减少,而残疾与重病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自然比较难送出去。
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儿童福利院的局限性,他们把这里养育的孩子称作“制度化儿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就解散了福利院,而为没有父母的孩子寻找认养或者寄养家庭。来中国收养孩子的西方人,通常愿意要小一点儿的孩子。除了容易建立感情,还因为他们认为在福利院生活的时间越短,孩子的心理越健全。如果这个孩子曾被寄养在某个家庭里,他们更是欣喜万分。在福利院过集体生活与被人正式收养之间,孩子们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家庭寄养。
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很可能改变他的一生!给福利院儿童一个健康的心理,很可能就给予他一个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