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氏义庄与板桥林家

2009-12-07辛国强

环球慈善 2009年7期
关键词:义庄林氏板桥

辛国强

1937年7月,卢沟桥上的隆隆炮声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幽静的庐山。此时,正在庐山避暑的林尔嘉惊闻事变,忧愤交加,挥毫写下《七月七日倭寇侵犯卢沟桥感赋》一诗。在诗中,他呼吁民众“背城拼一战,不为城下盟”,并期待着“黄龙待痛饮,啸侣歌太平”这一天的到来。

随着倭寇入侵,山河涂炭,国难孔殷。这年10月底,侵华日军相继占领金门、厦门,年已六旬的林尔嘉被迫离开鼓浪屿旅居上海,而他一直为之操持的林氏义庄也不得不在战火中宣告终止。旅沪期间,他曾赋《消寒书感》,诗云:“客中莫问家何在,海外徒闻战未休”,于伤时忧国之中也流露出对林家祖传善业未竟的遗憾。因为对林尔嘉来说,祖上薪火相传的林氏义庄到他手里已传承了四代人,走过了116年。

当年,林尔嘉的曾祖林平侯16岁时便远渡台湾,以经营稻米起家,积累了丰厚的家业,在桃园、宜兰、台北等地拥有庞大的地产。但致富后的林平侯却难以排遣日益浓厚的乡愁,无时不想念家乡亲族。他决意仿效北宋名臣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善举,也为故土宗亲办件能够垂之久远的善事。

义庄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北宋仁宗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故乡苏州买田干亩,捐为范氏宗族公产,称为“义庄”,以赈赡故里宗族。嗣后,虽然迭经朝代更替,兵燹战乱,但范氏子孙对义庄始终世代相承,先后持续了八百多年,创造了个历史奇迹。正是义庄的存在,苏州范氏宗族在长达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和维持,“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

“当思范公,顾恤同宗”,传承久远的范氏义庄深深地打动了林平侯。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他出巨资在故乡福建龙溪(今属龙海市)筹建永泽堂林氏义庄。经过两年多的营建,林氏义庄在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建成,并开始运作。

林氏义庄在分配原则和救济功能上都仿效了范氏义庄,主要为林氏宗亲办理赈赡事务。例如,对贫困的族人,男性每年冬至发给棉布三丈,女性每年立春发给棉花三斤。此外,族人凡婚丧嫁娶都给予一定的资助。创办义庄之初,林平侯将自己在台湾淡水的600多亩水田充作义田,把每年实收的1600石稻谷在淡水变卖成银元,然后汇回龙溪故里,以作为经营义庄的资金。当时林氏义庄设有两名管理人员,一个常住淡水,专管收租、汇款;另一个在龙溪,负责款到后购买稻米、赈济族人等事宜。就这样,这个跨越海峡两岸的民办慈善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并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来。

在台湾,林平侯定居于台北板桥,以后子孙繁衍,绵绵瓜瓞,发展成为台湾著名的巨富望族,被称为“板桥林家”。林平侯在世时,为开发台湾不遗余力。他曾主持在板桥地区修筑“永丰圳”和“大安圳”两座水坝,灌溉田亩1800公顷。他还修建淡水文庙,开办海东书院,以启迪民智,促进文教。

不过林平侯一生念兹在兹的还是海峡彼岸的故乡,以及自己亲手创办的林氏义庄。林平候有五个儿子,分别起家号为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合起来就是“饮水本思源”。林平侯去世后,三子林国华(家号本记)接掌了家族事务,并继续主持林氏义庄。1885年台湾建省,林国华的次子林维源积极协助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拓地垦荒,因功被清政府授予太仆寺卿。林维源还涉足茶业,创办“建祥商号”,成为台湾最大的茶商。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占据了台湾,身为台湾绅商首富的林维源毅然放弃庞大的家产,携家眷内渡。时年21岁的林尔嘉追随父亲左右,一起定居厦门鼓浪屿。

林维源避走厦门后,他留在台湾的产业大多被日本人征收。1905年,这位在闽台两省卓有声望的绅商在厦门去世。

林维源辞世的这一年,福建的士绅官商正纷纷议建铁路,筹组了“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怀着实业救国的志向,林维源的长子林尔嘉也介入其中,不但成为铁路公司的一大股东,而且实际参与了漳厦铁路工程的具体事务。这时林尔嘉正担任厦门商务总会总理,为推动厦门的市政建设,他主持兴办电器通用公司,斥巨资在厦门安装了电灯、电话。这些努力不仅使厦门的面貌为之一新,呈现出近代化城市的气象,也使得商业日显繁荣。

1908年,南靖县遭遇水灾,林尔嘉带头捐款赈灾,同时以厦门商务总会的名义致函海外侨团,发动侨胞募捐,结果共募得银元十多万元,大米一千多包。此外,林尔嘉还热心教育事业,多次为厦门同文书院、厦门大同学校捐资,并在鼓浪屿创办了华侨女子学校,亲自出任校长。

不过在兴办实业和教育的同时,林尔嘉矢志不渝的一项事业就是子承父业,继续主持林氏义庄。他出资让人从台湾购买稻米、棉布,先运到厦门验收,然后再发交义庄,分发到户。在林平侯、林国华、林维源、林尔嘉祖孙四代的苦心经营下,林氏义庄前后相继,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喜讯传来,林尔嘉赋诗抒怀道:“还我河山偿我愿,登临更上几层楼。”继而台湾光复,林尔嘉更是喜泪涕零,百感交集。他特意著文回顾个人的遭际与历史的命运说:“乙未割台湾,挈眷归原籍龙溪,五十有余年矣,乙酉台湾收复,余旅沪辄思回台……”不久,林尔嘉即返回板桥故圃,安度晚年,后于1951年在台湾病逝。

今天,在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还保留着林氏义庄的原貌。这个总面积373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被当地人称为“大厝内”,如今已成为闽南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义庄林氏板桥
My First Lesson to Remember
板桥情(外一首)
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的慈善信托机制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松竹”图里话板桥
王老五破案
板桥河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