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伟:希望出名的一粒沙
2009-12-07尚早川
尚早川
越危机,越读书
徐大伟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要让自己“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理想不雷人、不挨砖,就得从力所能及的一点一滴做起。“很多人说了不做,很多人做了不说,我却要又说又做。”2009年2月,徐大伟在自己的博客上正式创建了“民间流动图书馆”。任何人只要在他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daweiguanggao)上留下自己的通讯地址和姓名,写下所列书目中自己想要的书名,就能免费得到一本书,唯一的条件是看过之后继续转赠给他人阅读。
“我赠送给大家的书都是我自己买的、读过的书,我希望这些对我有益的书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免费赠书1 000本,一本书二三十块,我还有这个能力。不过,都是按‘平邮印刷品寄的,每本邮费四五块钱,比‘快递还是节省很多。”一直昂首挺胸、抑扬顿挫的徐大伟说到邮费忽然声音小了,还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出生在山东烟台,按照一个北方大男人的逻辑算计这点小钱着实惭愧。他不知道正因为他这点算计,才让他的公益更真实、更可贵。
“我看到周围读书的人太少了,大家有时间聊天、逛街、泡吧、攒饭局,只盯着眼前的事发牢骚,就是没时间静下来读书。”“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创意理念是“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徐大伟希望所有人都能把目光放得长远并宽广,通过读书拥有自己的未来,通过读书,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徐大伟自己读书的目的。他不无得意地说:“我读的书比客户多,所以我有自信站得比他高,看得比他远,能超越客户,最后当然能拿下!”
身为广告人的徐大伟通过几年的努力,事业进入平稳发展期,自己小家的衣食住行不用操心了,就开始关心“大家”的事。很多普通人的公益行为都是这样开始的。目前徐大伟的“民间流动图书馆”已经免费赠出了近200本书,申请得到赠书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越危机,越读书”,徐大伟特别希望以此为题给大学生们做励志演讲。“我是在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的,不是名校,就是所走读大学,我换过很多工作,刚到北京因为没钱从国贸走到公主坟。所以不要为眼前的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吓倒,任何时代找一个好工作都不容易。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越危机,越读书。”
一粒沙的高调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徐大伟拿着一摞书在西单广场免费赠送,遇到了三种人。第一种是因为不信任,所以不接受,“这人要干嘛?促销还是传教?”第二种人宣称自己不看书,拿了书没用;第三种人完全不屑一顾:“有病!”最后徐大伟—本书也没送出去。
相当于“天上掉馅饼”的邮寄免费赠书也遇到了瓶颈,通过博客留言申请赠书的新人越来越少,第一阶段1000本的赠书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徐大伟苦笑着说:“因为我没名气,没什么人知道我这么做,想送书都送不出去。”
“其实我创意这个‘民间流动图书馆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理念。我坐火车一开始就拿起一本书看,旁边的人聊天;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开始磕瓜子;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有的找书,有的买报刊。这说明我对他们有影响了。但是就算我把整个车厢的人都带动读书了,又能有几个人呢?所以,我用各种方法宣传自己。”也许是职业的性质,徐大伟最不怕别人说他高调、炒作,“我高调是为了做事,如果我的名气大,我就能带动更多的人读书,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不像现在那些明星、名人,占据那么多媒体资源,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有益于社会的事,反而是吸毒、撞车这种丑闻频出。”
以创意策划为饭碗的徐大伟非常看重“想法”这个概念,他办起了电子版的《想法日报》,几乎每天一个点子,谁认为有用谁就可以拿去创业,完全不收费。“我就是要主动开发我自己,奉献社会。”他说,在“民间流动图书馆”之后,他下一步要做的是,小额资助没有找到工作、困难重重的大学毕业生,比如哪个年轻人漂在街头,像几年前的他一样山穷水尽,打个电话,他就送去200元,以解燃眉之急。现在的乡村环境恶劣、疾病传播,徐大伟对潘石屹在农村建豪华厕所也很感兴趣,有好多具体的想法,但是他没有和潘石屹对话的渠道。“没关系,我还年轻,我也不怕吃苦,最重要的是我已经开始做了。”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公民多于彩民,每一个人都是服务于公益、同时受益于公益的人。”徐大伟认真地描述自己的“理想国”,“99%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但是我要做那1%影响他人、影响这个时代的人。”1O年、20年以后,身为一粒沙的徐大伟还会这样说,还会这样坚持吗?在信仰缺失的年代,30出头的徐大伟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让人感动。真心祝愿徐大伟好梦成真。
大海一直都在。坐在沙滩上抓一把沙,握在手中擎起来然后再慢慢撒落,沙子在海风中轻轻飘动,这些沙之所以变得今天这么细腻,原因是它经过了海潮的上万次、几亿次冲刷、碰撞、摩擦、洗练,才从一粒石子磨练成一粒细沙。眼前金灿灿的海滩,不就是“世界成功大乐园”吗?每一粒沙都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忍受了大海的漫长洗礼和挑战,每一粒沙都是一个成功者。他们教诲我:坚持就是胜利,蜕变才有未来。
——摘自徐大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