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GO,就业的盘子还是碟子

2009-12-07

环球慈善 2009年7期
关键词:公益岗位大学生

秦 伟

“一个NG0如果能提供10个就业岗位,像美国大概有200多万个NG0组织,那就是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徕在2009年两会上提出,多建立NGO,让大学生到NGO去就业。乐美真委员提交的《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案也流露出同样的想法。

但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处的政治官员梅儒瑞(Gregory C May)却对NGO能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持怀疑态度。“按照美国的经验,一般在NGO工作需要有很丰富的经验,要求也很高,对大学生来说,在美国找到NGO的岗位有时候很困难。”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也表示,在金融危机下让社会组织吸纳就业根本不现实。

对于NG0解决就业能力的判断有喜有悲,NGO的能量引发争议。

NG0保守版——期望过高难负重荷

“NGO不是找不到工作人的收容所,我们同样青睐具备专业才能的专业人士。”救世军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招聘新人了,原因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应聘的人学什么的都有,但真正有经验、有发展前景的人很少。”其华北项目办主任陈佩诗计算,在救世军的招聘工作中,平均只有7.8%的应聘者符合条件。

当然,NGO与应聘者之间的供求关系还不简单的是专业问题。

今年春天,外交学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韩城(化名)来到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面试现场。面对评审委员会,他略显局促,不停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希望获得加分的机会。对于评审委员会提出的在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他的回答都是“没问题”。韩城的斩钉截铁反而让负责人力资源的郑红略显担忧:“以后他能以平常心面对他成为外交官的同学吗?”应届毕业生的热情、认真,对工作的渴望,往往让郑红产生很复杂的感情:“我们是以项目为中心在运转,需要员工的综合素质适合这份工作,不希望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对大多数NGO来说,不仅需要应聘者热爱NGO的工作,还需要他们宏观了解社会形势,具备语言、管理、财务、法律等多种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但面对这些树着高高门槛的NGO,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像美国大学生那样,视在NGO工作为一种荣耀。

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从服从分配到自主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传统观念中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仍是大学生的首选。

2009年金融危机的袭扰,使大学生就业越发显得困难。一时间社会上出现各种报道,将现在的大学生又是卖猪肉,又是去“淘粪”,视为对高等教育的一种嘲弄。大学生到NGO求职或工作的现象,也不过是学生们一种无奈的选择或是“饥不择食”罢了。一个在NGO工作的大学生,对家人称在外企工作。

在中国大多数人心目中,NG0是一群关心环保、教育、贫困等社会问题的狂人实现个人心灵愿望的平台,在这里工作更多是无私的奉献,于职业发展无利。

这种误解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调查,目前国内很多NGO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家长式管理和个人英雄主义现象。虽然不少员工有很好的信念,但往往被“一言堂”的老板挤兑走。

来自昆明的张天明曾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公益组织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就离开了。“这个组织管理很差,职业发展会非常困难。”

在中国的很多NGO里,很少有人顾及这些在机构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常常缺乏社会认可、国际关系、工作保障以及工作前景。

特别是相比门槛高、收入相对稳定的国际NGO和大型的比较成熟的国内NGO,大部分草根组织都处在初创期,由定期基金支持,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往往是朝不保夕。

虽然这些机构很缺人才,但还是尽量压缩人力成本。“我们只有办公经费,多一个人就要多一份支出啊。”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苦笑道,“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是十分固定和长久的,人员的招聘是跟项目有关系的。有项目就有工作人员,如果一个项目结束,这些人就没有工作了。”

在北京,一个NGO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有10万到15万元的资金准备。

润灵公益事业咨询调研数据显示,80%的非政府组织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评与晋升体系很不规范。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个员工在NGO工作3年却和3年前的待遇一模一样的尴尬场景。

NGO成长版——形势大好可为就业黑马

“我是在网上看到的招聘信息,一个关于灾区重建项目正在招聘社工。”今年年初,杨宇经过三个星期的激烈竞争和思想斗争成为深圳市慈善会驻文县社工,获得一份月薪3500元加灾区补助的待遇。“公益组织毕竟不像公司,可以挣很多的钱,但在这里是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在助人之后的那种价值感,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在缩减。但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41.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同比增长6.3%,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3.5%,基金会增加21个。这一减一增,使中国的公益行业作为吸纳就业的热门行业成为可能。

在继2008年4月24日“YTC2008非政府组织高校宣讲暨招聘会”在北京举行之后,今年3月28日,“上海市社会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现场招聘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亮相。非政府组织开始大规模从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全职工作人员。

6月1日,《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基金会可以动用捐赠发放资金的10%作为员工的福利,这样来,员工的待遇会有相应的提高。预计条例的实施还将在全国催生6万个左右的基金会。

作为和基金会共生的民间组织,业内也抱着乐观的态度。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已经成功招聘了一位年轻的总干事,逐步取代73岁的创始人梁从诫的日常管理工作。国内NGO在努力从精英色彩比较重的初创时期,转入一种制度性、组织性的运作方式。

现有的NG0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原来就是高校中公益社团的积极分子。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推动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建设。根据官方的统计,目前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已达到6600多个,青年志愿服务站达到8.9万个,这是NGo可提供的独特就业机会。同时,志愿精神的培养也成为改变中国当代就业观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整个社会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松放弃了自己在最高人民检察院西区信息中心的铁饭碗,在朋友的推荐下进了一家草根NG0。按他的说法是被汶川大地震震到公益组织的。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使中国的志愿精神空前爆发,从这一喜一悲两大事件中,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NGO,愿意选择到NGO工作。

NGO现实版——在中国刚刚起步

“公益组织到底能不能成为中国就业的主流方向,现在还不清楚,国内数据统计系统无法与国际接轨。”根据2006年到2008年中国社团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推断,NG0数量在趋于稳定,但仍在缓慢增长。所以,发展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就业潜在的主体。

一方面,为解决就业,上海市和深圳市等地政府已经开始尝试在社会组织中挖掘更多岗位。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资1000万举办公益创投大赛,鼓励人们公益创业,切实提供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NGO招聘的方法各不相同。公募基金会跟事业单位一样,每年进行例行招聘,并没有因为今年就业困难而进行人才储备。私募基金会对社会招聘也不太感兴趣。“招聘要消耗很多精力和时间,关键是基金会是一个花钱的地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我们需要投入很多培训的费用和时间,所以一般我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北京万通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说。

对此,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认为。现阶段中国的NGO,特别是基金会还没到能为就业做出贡献的层面,真正能够容纳就业的是提供服务的公益机构。但中国的草根NGO还在喝“洋奶”。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及购买公益性岗位来促进NGO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推动NGO的专业化。

“专业化需要一个过程,而机构专业化又是以人的职业化为基础。”黄浩明认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

在国外,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产业,确实为国民经济做出很大的贡献,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中国,到现在为止,NG0对于公众而言还没有掀开神秘面纱。对此,海口统战部曾提出,在政协委员中应该有NGO代表,以提高NGO在社会上的认同度。

中国NGO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到NGO创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肯定要有一部分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更是如此。NGO成为就业市场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公益岗位大学生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公益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