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009-12-04鲜于越歌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院校音乐

鲜于越歌

摘 要: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和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全面分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可行的对策,对于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107-03

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后,引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摇篮”的师范院校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事情。本文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显露了其局限性,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口径狭窄。比如,在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系以及各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声乐、钢琴两项专业。而声乐还是以美声唱法为主,钢琴则和钢琴系的学生一样对待,主要演奏经典的钢琴作品。而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声乐以美声为主并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是需要的,并且比美声演唱更受欢迎。钢琴技能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则更需要即兴伴奏,但更多的学生只能演奏正谱,对即兴伴奏却很生疏。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急需的策划组织音乐活动、舞蹈编导、音乐编辑等技能更是一无所知。

二是专业基础薄弱。现在的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也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试前突击上一两首钢琴曲和声乐曲目就参加考试,由于对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考核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进入了大学,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毕业后专业基础仍很薄弱,不能适应现代的音乐教学任务。

三是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低下。目前很多的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也很低,在对2007年毕业的师范生中问卷调查中,了解到98%的学生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不了解。

四是科研能力差。科研能力差,这是师范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据调查了解到,99%的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发表过任何科研理论文章。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陈旧不能不说是制约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1.音乐课程结构不合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架主要是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阶梯上升的模式。这种学科结构的设置,无意中造成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走向,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业院校专业系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等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师范院校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所以不应要求和音乐专业学生一样,只追求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不科学。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的音乐课程模式过于单一,缺乏选修课和讲座课,课程设置缺乏自主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就算设置了这些课程课时量很少,不能保证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明显地存在着割裂现象,比如,音乐史、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课程各自为政,教师不能科学引导学将这些基础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相互贯通。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1]

3.课程内容陈旧。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的教材明显偏重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而忽视中国音乐知识等。内容的陈旧,成为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瓶颈。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丰富,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和培养目标相脱节,严重偏离了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知之甚少,所学知识难应对实际工作需要。

三、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在新的世纪,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逐渐加快,为适应新的文化和新的教育观念的需求,我们必需要有相关对策来指导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音乐教育所需要厚基础、宽口径、素质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为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1.充分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必然联系。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教育人才,作为培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阔、综合素质强、有创造性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此服务与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实证明高师音乐教育的确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些在工作中看到自己专业能力欠缺的教师,再次到师范院校进行进修补习后,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理论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高师音乐教育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着所起的积极作用。另外,师范院校也是音乐教育中音乐教材的研发基地。师范院校有着多年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技能和从事音乐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水平。为方便各中小学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这些教师编辑出版了很多有关音乐教育的教材和专著,为加快中小学音乐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深度激发培育师范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当今社会,由于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教育这一行业。认为教育工作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是最为清贫劳苦的职业。在很多学校,音乐课程也被看做是副课,认为是可有可无,而且在课时上无法保障,其教学地位也比教语、数等正课教师的地位低下,严重打击了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这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相当的一部分年轻人毕业后,放弃了教师这一职业,就算是迫不得已成为教师的也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有的中途改行,造成音乐教师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当前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要激发培养师范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要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天底下最为高尚最崇高的职业;要让师范生明白音乐教育事业对培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其二,要对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福利补助,来激发他们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其三,在工作中要让从事音乐教育的优秀人才得到一定的荣誉,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工作中要给予音乐课程一定的课时保障,使其地位突显出来。在科研上要适当地给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压胆子,给予一些科研课题,来深度激发音乐教员队伍的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

3.积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音乐教育理念。美国的音乐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可以为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提供一个参考范本。马克在《当代教育》一书中说到:“美国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理解教师的作用等。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等。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2]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不仅仅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思想,还严格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我们的高师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3]而目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念还未能体现出以上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借鉴和参考这些音乐教育理念,使其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4.努力整合优化本土固有的音乐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整合优化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一是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二是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让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以此形成隐性课程;使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一是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数量,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对于有实际需求这方面知识的学院,可以固强补弱;二是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要涵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领域,(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08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增加选修课、讲座课,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艺术史等可作为选修课。舞蹈编导、音乐编辑合成等课程可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三是科学调配其他非专业学科课程的权重比例。由于舞蹈编导和音乐编辑等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障,仅靠有限的讲座或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因此要适当加大课时量,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这样才能达到相关课程的预期效果。

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活动组织、音乐理论研究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最终我们定会实现“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4]

为使音乐教育和国际全面接轨,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加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摇篮”作用,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2][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3]姚莉莉,王小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 陕西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姚思源.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84-394.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院校音乐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音乐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