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在哪里
2009-12-04贾西津
贾西津
在哈佛呆了很多天后,我才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怎么还没看到“哈佛大学”的校碑啊!哈佛园?那无数个“校门”或“出入口”,最正式的就是上面刻着哈佛校训的拉丁字母了,有的连石梁都没有,别说校名了。哈佛主要系所在区各个楼都有自己的楼名,中间又是商场,又是马路。旧剑桥的各种碑倒不少,均是遗迹了。哈佛园内也只有哈佛像上刻着“约翰·哈佛”几个字,可不是“哈佛大学”。路标上有“哈佛广场”、“哈佛街”,就是没有“哈佛大学”。我于是问哈佛的职员和教授:“‘哈佛大学校牌或校碑或任何指示‘学校的标识在哪儿?”他们好像就没想过这个问题,琢磨了半天说:“嗯,没有。”
没有“哈佛大学”?那哈佛大学到底存在在哪儿呢?就像那个逻辑故事讲的,车头非车、车轮非车、车架非车,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车”在哪里呢?我们的学校、单位、小区,总是要围一个圈,前面竖一块碑、门上悬一块匾,表示“此地是我”,也正是为了将整体的形象具体化出来,营造集体的观念。哈佛大学竟没有这样一个标识,那么它靠什么形成“哈佛大学”的概念呢?
我开始仔细回顾对我而言哈佛大学是由什么构成的。
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各种不断被谈及的哈佛的教授、毕业生及他们的思想、作为,写《正义论》的罗尔斯、当代《使民主运转起来》的作者帕特南,诺贝尔奖得主、哈佛毕业的总统,还有它的著名肄业生霍华德·休斯、比尔·盖茨,以及被它拒收的巴菲特。
接下来,是在走过哈佛校园后清晰呈现出来的各种人名,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如第一个捐助者约翰·哈佛,校长埃利奥特,捐赠图书馆的韦德纳,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贡献者卡彭特、雷蒙特、塞克勒、佛格,还有我周围接触到的各色各样的教授、工作人员、学生。
这些名称及其所标志的场所带出了院系、校区、图书馆、艺术馆、课堂的景象,其中呈现出丰富的活动、资料、展览和演说。
还有,就是哈佛盾型的徽标,它大小各异、质地不一、着色或不着色地出现在校门、院系门口、图书馆、出版物、纪念品上。这个徽标仍然继承着哈佛学院时代的校训,上面是摊开的三本书,写着拉丁字母“VERITAS”,中国人喜欢把它译为“真理”,其实它和我们理解的作为“绝对正确”的“真理”有所差异,它含有对神的信仰在里面,强调一个人最内心的东西,不如把它翻译成“真实”、“实话”、“正直”。它应该是哈佛最具有“学校形象”的象征物了。
看新生抱着脸盆、台灯进出十八世纪的房舍,“非官方导游”牌下的生动面孔熟悉地叫着一个一个过去的米长的MARKI计算机,我忽然觉得哈佛广场上每天的演讲、表达、倡议、演奏变得非常自然。古往今来的人都在,你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知、所想、所能,没有边界,你不过是和他们打个招呼、对对话。
久久摘自《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