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劳务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2009-12-04魏剑锋
魏剑锋
中图分类号:F232.6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247-02
做强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而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数据表明,目前,濮阳农村有82.3万富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2.8%,而河南省近两年外出的农民工更有2000万之多。只有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大规模转移富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扩张的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制约劳务经济发展,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劳务经济发展、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以濮阳市清丰县为例,据调查,2007年清丰县劳务输出18.2万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15.7万人,占输出人数8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2.27万人,占12.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就业不稳定,年外出务工时间短且收入偏低。因此很难形成像“安徽保姆”、“山东保安”那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制约着我市劳动力转移渠道的拓展。但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增。大量未进入高中就读而流入社会的初中生,加上由于城镇化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仅濮阳市每年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就有50000人左右。这些人文化层次低,缺乏就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较弱,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转移的压力和难度增大。
2.农村劳动力转移盲目性较大。据调查,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投亲靠友等人际关系网络为主,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比较少,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属于自主性转移。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选择范围小,收入低,就业时间连续性差,社会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并存。
3.城镇化建设速度慢,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能力差。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虽然我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于全国来说仍比较缓慢,同时,受乡镇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小城镇建设配套功能不完善、集聚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的步伐仍受到较大制约。
4.受现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制约,外出务工农民具有明显的兼顾性。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很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土地仍是农民赖依生存的基础,土地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还要在农忙时节返乡耕作。
5.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环境仍不宽松。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在一些劳务输入地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利于农民就业的法规、政策。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入学入托、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税费征收等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劳动力市场仍存在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有效的维护。
三、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壮大劳务经济的建议
1.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富余劳动力素质,打造劳务品牌。由于受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单一部门很难完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抓组织,整合劳务资源。进一步加大政府在劳务输出中的组织作用,整合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现有资源,成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招生、培训、安置,统筹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规划,研究制定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指导各县开展培训。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教育部门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劳动、农业等部门以就业安置为主,联合打造河南劳务输出品牌,有效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二是抓服务,提高输出质量。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网络,集中人力、物力、增加培训工种,扩大培训规模,实现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接轨,实行订单式培训,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择优选择、招标定点的原则,选择交通便利、场地设备和师资等各项条件较好、有相应资源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基地,并实行年检制和定期评估制。三抓培训,提高求职能力。据调查,在劳务输出过程中,我们发现,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有技术的岗位工资低,且工种多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行业,到工厂后再实行培训的人员,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实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业返乡。因就业技能差,我省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我省劳务产业形成较大冲击。建议我省建立“培训—认证—就业”一体化的培训制度,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保劳动力转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及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劳动预备制培训、引导性培训、项目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创业培训等。学生毕业后实行“双证制”既发学历证又发技能证,对考核合格的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和《项目培训合格证书》并负责帮助他们就业。
2.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目前农民进城务工基础条件太差,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进城务工,如住房问题。如果政府建设一些廉租公寓,使进城务工人员居有其所,将会大大激发农民进城务工的热情,促进河南各项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市的形成。
3.加强引导,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外出务工人员中不乏优秀务工人员,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将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出台《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二是改善软硬环境,大力营造洼地效应。三是通过各级领导到农民务工集聚地看望走访,召开介绍会、茶话会、招商会、务工人员座谈会、联谊会、外出务工状元表彰会等形式,加强家乡亲情纽带的“磁场效应”。四是各级各部门对回归人员和企业提供快速、热情、优质的服务,为他们在用地、用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方便,使其回得来、留得住,产生示范效应。
4.大力扶持国际劳务输出组织,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一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国际劳务公司联系,尽快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加强与银行部门的协调,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境外就业中介费用贷款担保。三是加强与驻外领事馆联系,畅通国际劳务信息采集渠道。四是在拓宽对外输出渠道的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整合全市国际劳务输出市场。
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全省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大力探索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新路子,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效,把我省的劳务经济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