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神仙系统及其象征意义简述

2009-12-04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闫 磊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42-02

摘要:道教神仙体系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整个道教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道教内涵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象征意义下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他所承载的一些道教内涵,这些内涵,也正是这种神仙系统构建的来源和根据。

关键词:神仙体系;演进和完善;象征意义

中国道教组织相对而言比较分散,历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机构。所以道教神灵谱系也就没有权威认证的统一模式②。但其中还是有一些普遍遵循的准则的。

一、道教神仙体系概况

本文分析中,对道教神仙体系的解读仅限于神与仙,不再分析道教神仙体系的空间构造,也即“神仙仙境”。

道教神仙体系的划分有多种,但整体上看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从产生的时间上分:一是先天诸神,也即道教认为有一批尊神是先天道气所化;一是后天诸神,即在开天辟地之后生成的,其中有气化结成的自然之神,有凡人修炼而成的仙人,也有鬼魂升任的鬼官和鬼仙③。

第二个角度是从权力等级架构上划分。在这种划分中完全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子。他的最后编订时期是在两宋,其标志是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④。在这本书中将道教神仙分为十一个等次⑤。概括来讲,这些神仙等级可分为道教尊神、星辰之神、道教神仙、祖师真人、护法神将。这种划分方式也融合了第一种分法,将尊神视为先天诸神,而将其他视为后天诸神。在这种分法中,除了垂直体系之外,也有横向的体系,各有所司,使得这些神仙体系犹如人间的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般完善。

道教神仙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无论是最高神格的三清尊神还是各色的功能神,都经历过不同的定义解释期或者从无到有的历程,直至完善和认知的统一。以“三清尊神”为例,现在普遍认同这三位道教最高神格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但最先产生时只有太上老君,只是到了后来才在其上又建构了一个“元始天尊”,一个“太上大道玉晨君”(灵宝天尊)(还有一个同样以老子为原型、后来又融进太上老君的金阙帝君)。此外,还经历了一个“三宝尊神”融入“三清尊神”的时期。

但无论历史上各派的划分如何,其等级秩序如何,都始终遵循了这样一个六等准则,即“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⑥

二、象征意义下神仙系统的解读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⑦通过象征解读“道”,实际上就是看道教建构这些神仙体系的一些来源和根据或者指向的深层意义。

(一)“三才之道”与天上尊神⑧

在《易经》与老庄哲学的影响下,道教以简明的“三才”系统来描述宇宙万物的存在。“三才”指的是天、地、人。⑨《周易·说卦》中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⑩。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出了重要的“三”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这种一分为三的法度成为整合神仙谱系的理论杠杆。12

典型的就是“三清尊神”的构造。道教三清中,太上老君以老子为原型构造,元始天尊由盘古传说演化,但是灵宝天尊则实属“充数”杜撰,其来历极为贫乏。道教的解释是“二晨之精气”化生。这个解释就要回到了道教对于“道”的运动的解释,认为“道”按时间链条逐步展开,有“洪元”、“混元”、“太初”,与之相对应的就产生了“三清尊神”。《封神演义》中,也提出了“一气化三清”之说。为了构造完整,又有“三清尊神”所居之“三清天”13,让三位尊神主持三天三清境。当然也还有三洞、三十六重天14。

但是不管是三清尊神、一气化三清、三清天,还是三洞、三十六重天,都是这种“三才之道”的外现。

此外,与天相对,道教也对地做了划分。如上有九天,下有九地;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垒等等。这既有“三才之道”的体现,也有对应原则的体现。

(二)“自然无为”与“三清尊神”15

道教吸收道家思想,讲究自然无为。《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终极原则,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所以“道”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天、地、人的法则的。“道”生万物,从起始上说,也可以叫做“有无相生”。《老子》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从“无”到“有”,生养万物,才有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道创生万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长发展,不受异己的干涉而得以自我实现其本性。16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要求人们清心寡欲,不争、无欲、不逞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在“三清尊神”中,其产生的过程,即便有以老子为原型的太上老君,但仍然产生了“一起生三清”的解说,认为三清的产生是“道”——自然,孕育所产生。即便在其产生之后,“三清尊神”这一高高在上的道教最高神格却并未受到民众的应有的尊崇,以民间皇帝为原型的玉皇大帝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三清,这一点可以在小说《西游记》中众神及诸佛辅助玉皇看出。导致这种结果固然有民众心理因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最高神格并不分管具体的事物——这样,三清就指向了自然朴素、清静无为的思想。

(三)“天地人仙鬼”与功能神仙体系

道教将“道”从天地、人物、仙灵、鬼神四方面展开。在构建神仙体系时也遵循这一原则。除了最高神格“三清”之外,又构造出其他诸神。这些功能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简单来讲有以下几类:

1.神界帝皇:

突出代表是四御17和四极18。四御是仅次于三清的道教神格。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他本只是三清之下的行政首脑,但按照中国传统中的皇帝集权体制,中国的百姓更愿意仙界也有一位专制君主,至高无上而大权在握。19四极与四御合并称六御。三清加上六御合称九皇。成为道教九位最高神灵。四、六、九的组合方式可以象征宇宙的四方、六方、九方构架。20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顶级尊神,如西王母、东王公、五老君等等,不再介绍。

但是综观这些神界帝王的构建,可以认为是人间专制君权的翻版。21

2.天地水系统:

(1)天帝系统:道教认为天界分为许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主管神灵,称为“天帝”。相当于天界的方面大员。22

(2)星君系统:道教认为万物的精气上升成为列星,所以漫天满天星就是宇宙万物群体的象征。井然有序的满天星宿,从来被视为宇宙秩序的最鲜明的体现。23

(3)雷部系统:雷部的主要职责一是气象主宰,一是代天行罚。24

(4)地官系统和水官系统:道教认为凡人生在地界,死入地下,阳世的罪过要在阴间结算,并给以惩罚。而阳世的忏悔则可获得赦免。同样,道教认为水象征灾厄、智慧、清洗、洁净、化解。这样,地官系统负责人世罪过的赦免与结算,水官系统负责灾厄及其化解。25

总之,这些功能神仙体系,借鉴了人间封建制度,既有皇权专制的翻版,也有官僚职能分工的神界再现。

(四)“出世”“入世”与增奉之神

道教信奉自然无为、隐逸超脱,其最高神格三清等并不负责具体“事务”。但是这种“出世”思想只是其中一方面。“出世”与“入世”二者是并重的。道教认为修道应有益于国家、社会、生灵和家庭。道家的名言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教提倡积极入世以利益社会人群,入世、济世的目的是追求神仙超越,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26

增奉之神可分为两类,一是道教自身创造,一是将民间俗世人物神化。前者可以真武帝君和文昌帝君为例。后者可以关圣帝君、天后(妈祖)和财神为例。

道书说真武帝君是受元始天尊敕命,到凡间降妖伏魔、济世度人。27又说玉皇大帝命张亚子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明清读书人将视为学问、文章和科举士子的守护神,而对于一般人而言,文昌帝君也是与个人命运相关的劝善惩恶之神。28

关圣帝君则是历史人物的神话,被道教作为护法天神之一,成为忠勇信义的象征;天后(妈祖)则是一位早逝的民间女灵媒的神化,成为海上安全的象征;至于财神,则有文武之分——文财神多尊范蠡,武财神则尊关公或赵公明,而关公和范蠡则都是俗世人物。29

这些增奉之神深刻渗透到了人世的生活之中,他们显然成为道教“入世”、“济世”思想的实践。

三、总结——指向现世的神仙体系

综观上述对于道教神仙体系的简单梳理及其象征性的简单解读,我们会发现,道教的神仙体系构造过程其实就是道教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现实社会的变化及需求是其变化的动力和基础。那么,上述道教诸神的构造及其象征性终归是要指向哪里?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道教神仙体系中传说的仙人,我们或许会认同它们最终指向了现世社会的个人和社会。

道教出了众多有名的人物或修行者,他们的神话故事随处可见。

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因其《道德经》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而被神化,后世认为他修道成仙并成为先天之道的化身,成为“三清尊神”之一。道家学派思想家庄子,也被神化,被奉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老庄虽未“修道”,但因其思想为道教所用,固被神化。另一类就是潜心修道而被神化。代表就是“四大天师”30、陈抟老祖、张三丰等。

他们无论是自身有意被神化(如张陵)还是无意被神化(如老庄),都客观上使得道教神仙体系指向了现世,也使整个道教系统指向了现世。

一方面,道教宣称在由道主宰的世界中,有各种能与“道”相通的神灵,而人能与神相通,故人也能与“道”相通。31中间的途径就是修炼。这些修道者的神化,使得人与“道”相通成为可信,他们是凡人修炼的榜样。各种高级神灵也就值得相信和依托。这样,虚幻的神界便在“无为”中,干涉了现世。

另一方面,修道者神化为神仙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践行了道教及其道家的教义和现世哲学,并成为道教教义、思想和规范的代言人。这实际上是在俗世社会改变了人的认知,使人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进入世俗社会——比如不再汲汲于功名,不再追名逐利,隐逸潇洒,清静无为。而其教义规范——如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等,又有对现世改造的意图。这就更深层次的使得道教及其神仙体系指向了现世社会。

第三,八仙的出现。八仙涵盖了皇亲(曹)、纨绔(韩)、将军(钟离)、儒士(吕)、农妇(何)、商贩(张)、艺人(蓝)、乞丐(李)等不同的身份职业,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文雅粗俗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32他们又以自己的成仙历程向世人宣称“神仙不离凡俗,俗人皆能成神仙”——这使得道教以其富有诱惑力的神仙体系,深入现世人心。

总之,道教神仙体系的建构源自向民众和俗世解读抽象的“道”,建构中不断指向“道”的深层本质,而在其构建之后,又最终指向了现世民众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2]熊铁基、刘固盛.道教文化十二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3]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

[5]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三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

[6]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

[7][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8]张尚仁.道家、道教的文化地位及其精髓[J].岭南学刊,2007年第2期

②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P24

③同上

④参考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三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P12

⑤这是一个等次分别为:三清、四御;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五帝、三官、四圣;历代传经著名法师;魔王、神王、仙官;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

⑥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P289;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三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P8

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10

⑧以下内容参考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92—94

⑨同上,P92

⑩同上

11同上

12同上,P93

13“三清天”又称“三清胜境”,即“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上清境”。

14三清之气各生三气,合成九气而有九重天。每一重天再生三天,得二十七重天,加上原来的九重天,共三十六重天。

15以下内容参考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P24—30

16张尚仁.道家、道教的文化地位及其精髓[J].岭南学刊,2007年第2期

17四御,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参考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三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P20

18四极,即北极大帝、天皇大帝(西极)、青华大帝(东极)、南极长生大帝。对于“四极”也有认为是“四御”的另一种解释。可参考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三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P23

19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P32—33

20同上,P35

21同上,P31

22同上,P40

23同上,P41

24同上,P44

25同上,P44—49

26熊铁基、刘固盛.道教文化十二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11

27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P51

28同上,P52

29同上,P53—58

30四大天师:即张陵、葛玄、许逊、丘处机(或萨守坚)。

31钟国发、龙飞俊.恍兮惚兮:中国道教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P58

32同上,P70